题诗境楼
白昼钩帘坐,湖山静里看。
分明吟世界,尽在此阑干。
妙处写不就,题来句转难。
几回风雪际,遥忆灞桥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白天,拉开窗帘坐在窗前,静静地欣赏湖光山色。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尽在眼前这幅景象中。
美景难以用笔墨完全描绘出来,写诗的时候更觉得困难重重。
经历了好几次风雪交加的时刻,我总会想起遥远的灞桥上的那份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白昼:白天。
2. 钩帘:卷起窗帘。
3. 湖山:湖泊与山岳,这里指西湖的美景。
4. 静里:宁静的氛围中。
5. 分明:清晰明了。
6. 吟世界:吟咏眼中的整个世界。
7. 尽在此阑干:所有的景色都集中在这栏杆前。阑干:即栏杆。
8. 妙处:美妙的景致。
9. 写不就:难以用文字完全描绘出来。
10. 题来句转难:把眼前景象写成诗句变得更加困难。
11. 几回风雪际:多次在风雪交加的时候。
12. 遥忆灞桥寒:远远地回想起过去的寒冬时分。灞桥:古桥名,位于西安城外,为古代送别之处,常引发离愁别绪。
去完善
赏析
《题诗境楼》这首诗歌以诗人顾逢的独特视角,描绘了诗境楼的景致和感悟。首先,“白昼钩帘坐,湖山静里看”两句展示了诗人在白天、于楼中凭栏远眺的情景。湖水与远山在安静的背景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而这样的景色也给了诗人很多灵感,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接下来,“分明吟世界,尽在此阑干”这两句则以诗人个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在诗境楼中所获得的深刻体验。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是诗人诗词创作的世界,这种微妙的情感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述出来。紧接着,“妙处写不就,题来句转难”则传达了诗人无法将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尽数呈现于笔端的无奈。最后,“几回风雪际,遥忆灞桥寒”则以诗人多次经历风雪之际,回忆起了当年在灞桥上所感受到的寒冷,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总的来说,顾逢的这首诗《题诗境楼》以其深情的笔触,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对自身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执着追求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诗境楼》是南宋诗人顾逢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在顾逢生活的年代,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江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成为了躲避战乱的避风港,文人墨客纷纷在此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顾逢本人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虽然出生贫寒,但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诗才得到了当时著名文人如杨万里、陆游等人的赏识。然而在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顾逢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尽管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题诗境楼》一诗中,顾逢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恋之情。同时也通过对“斜阳芳草外,流水落花前”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既展现了顾逢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