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
山环环兮相围,溪乱乱兮涟漪。
花漫漫兮不极,路缭缭兮安之。
弃舟步岸兮欲进复疑,山平阜断兮忽得平原巨泽,莽不知其东西。
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风回地近兮将亦闻乎犬鸡。
信有居者兮,盍亦往而从之。
语何为乎独秦,服何为乎异时。
见何惊兮遌错,貌何野而栖迟。
问何迂兮古昔,听何感而喑噫。
秦崩晋代兮河覆山移,天颠地陷兮何有不知。
上无君兮孰主,下无令兮孰随。
身群居而孰法,子娶嫁而孰媒。
既弃此而不用,何久保而弗离。
岂畏伏于乱世兮,犹鱼潜而鸟栖。
宁知君之为扰兮,不知上之可依。
岂惩薄而过厚兮,遂笃信而忘欺。
将久习以成俗兮,亦耳目之无知。
眷叙言之绸缪,与欢意之依稀。
及情终而礼阕,忽回肠而念归。
更酸颜而惨頞,叹异世之从容。
惜暂遇之偶然,嗟永离而莫同。
舟招招而去岸,帆冉冉以行风。
豁山霭之披袪,赫晓日之曈昽。
惊回舟而返盼,忽迳断而溪穷。
目恍惚兮图画,心辀张兮梦中。
何一人之独悟,遂万世之迷踪。
惟天地之茫茫兮,故神怪之或容。
惟昔王之制治兮,恶魑魅之人逢。
逮后世之凌夷兮,固人鬼之争雄。
抑武陵之丽秀兮,故水复而山重。
及崖悬而磴绝,人迹之不到兮,反疑与夫仙通。
君生其地兮,宜神气之所钟。
观颜面之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峦环环绕,溪水泛起涟漪;花团锦簇无边际,路途曲折迷失方向。放弃船儿踏上陆地,又犹豫不前。突然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四野满是桑麻庄稼。微风吹过,仿佛能听到远处鸡犬之声。这里定有人家居住,不如前去探访。
为什么要独自寻找秦汉故事?为什么穿着不同时代的衣服?目睹了什么令人惊讶的事物?外貌如何粗犷简朴?又是听了什么感伤无言的故事?秦朝消亡,晋国兴起,江山已改,天翻地覆的事哪里还有人不知?上面没有君王谁做主宰,下面没有法令谁能跟随?群体生活中谁来做榜样,嫁娶之事谁来做媒人?既然放弃了这些习俗不用,为何还要长久保留它呢?难道是害怕混乱的世事吗?就像鱼儿潜藏鸟儿栖息一样。哪里知道统治者的困扰,只知道求安定生活。并非因为惩罚他人而变得宽厚,而是因为相信别人而忘记了欺诈。或许长期习惯就形成了风俗,也是耳朵和眼睛的无知所致。怀着深情诉说往事,与欢乐之意交织。等到情尽礼终,忽然转念思归。更是皱眉苦脸,感叹另一个世界的从容。可惜这次相遇太短暂,叹息永久离别难以再会。船儿驶离岸边,扬帆随风而行。冲破山雾,阳光闪耀在眼前。回首小舟,忽然路径断绝,溪流尽头。眼中秋景如画,心中思绪如潮。一个人独自领悟,但千万年来困惑迷茫依旧。只有天地之大,才允许神怪存在。从前帝王治理国家,厌恶遇到魑魅魍魉。后来世道衰落,人鬼之争开始激烈。或许是武陵的美景幽深,使水流迂回复杂,山路重叠。到达悬崖陡峭,石阶险峻,人迹罕至之处,反而怀疑是否与神仙相通。这位朋友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神采非凡。看到他的容貌孤傲,内心坚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环环:形容山环环绕的景象。
2. 涟漪: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
3. 花漫漫:形容鲜花盛开,美不胜收。
4. 步岸:指在岸边行走。
5. 山平阜断:描述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
6. 巨泽:大面积的湖泊。
7.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指农作物的种植。
8. 孔治:非常治理有序。
9. 风回地近:表示周边环境和氛围的亲切。
10. 犬鸡:狗和鸡,这里借指农家生活。
11. 信有居者:确实有居住在那里的人。
12. 盍亦往而从之:为何不去拜访他们呢?
13. 独秦:特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时代。
14. 服何为乎异时:为什么当时的服饰与我们现在不同?
15. 何惊:为什么感到惊讶?
16. 遌错:形容突然遇见陌生事物的样子。
17. 貌何野而栖迟:他们的外貌为什么会如此粗犷且安然自得?
18. 问何迂兮古昔:他们为什么会对古代的事情如此感兴趣?
19. 喑噫:低声说话,这里指交谈的声音。
20. 秦崩晋代:比喻朝代更替。
21. 河覆山移:形容自然界的巨大变化。
22. 上无君兮孰主:上面没有君王,谁来做主?
23. 下无令兮孰随:下面没有法令,谁来遵守?
24. 身群居而孰法:共同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制定规则?
25. 子娶嫁而孰媒:子女婚嫁之事,由谁来充当媒人呢?
26. 弃此而不用:放弃了这种生活方式而不去采用。
27. 久保而弗离:长久以来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不离开。
28. 畏伏于乱世兮:畏惧逃避于乱世之中。
29. 犹鱼潜而鸟栖:就像鱼在水中潜藏,鸟在树上栖息。
30. 宁知君之为扰兮:难道不知道君主的存在会带来困扰吗?
31. 不知上之可依:不知道上面的统治者可以依赖。
32. 惩薄而过厚兮:因为对世事的厌倦而对过去的生活抱有深厚的情感。
33. 遂笃信而忘欺:因此坚定地相信过去的美好而忘记了现实的欺骗。
34. 将久习以成俗兮:长久的习俗会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
35. 耳目之无知:耳目所及之处都是不熟悉的事物。
36. 眷恋:深切地怀念。
37. 笞:别离。
38. 酸颜而惨頞:面色愁苦,形容离别时的伤感。
39. 异世之从容:在不同世界中的淡定自若。
40. 悲喜交集:悲伤和快乐交织在一起。
41. 招招:船家招手示意。
42. 冉冉:慢慢地。
43. 披袪:拨开云雾。
44. 曈昽:太阳初升时的光明景象。
45. 蓦然回首:突然回头。
46. 径断而溪穷:道路阻断,溪水干涸。
47. 恍惚:模糊不清。
48. 图画:绘画作品。
49. 心辀张兮梦中:内心激动得像是在梦中一样。
50. 独悟:独自领悟。
51. 万世之迷踪:千年来的迷惑和追寻。
52. 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53. 神怪:神话传说。
54. 制治:治理国家。
55. 魑魅:妖怪、鬼魅。
56. 凌夷:衰落。
57. 固:原本。
58. 人鬼之争雄:人和鬼争夺权力地位。
59. 武陵之丽秀:武陵的美丽风光。
60. 水复而山重:水流曲折,山峦重叠。
61. 崖悬而磴绝:悬崖陡峭,石阶断绝。
62. 反疑与夫仙通:反而怀疑这里可能与仙人相通。
63. 宜神气之所钟:应当是神仙灵光所聚集的地方。
64. 观颜面之峭:观察当地人的面容,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峭兮,想胸襟之洞达兮。
嗟风马而云车,亦攀缘而捷径。
怀后土而傍极,俯前修而未已。
收以俟于吾人,行将周于四裔。
王令的《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从诗题可知是送别之作,诗人借描述武陵地区的地理景色和当地人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张颉仲举即将返回故乡武陵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首句“山环环兮相围,溪乱乱兮涟漪”描绘了武陵地区山水环绕、溪流荡漾的优美环境,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接下来,通过“花漫漫兮不极,路缭缭兮安之”进一步展现武陵地区的广阔美景,同时暗示了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
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深入思考了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他提出了疑问:“信有居者兮,盍亦往而从之?”表示对于武陵地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的钦佩,并希望效仿他们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但紧接着他又反思:“秦崩晋代兮河覆山移,天颠地陷兮何有不知?”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世的艰辛,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诗人接着描写了桃花源居民的纯朴生活,从他们的穿着、婚姻、法制等方面展现出他们避世独立的精神面貌。诗人对此表示赞赏:“岂畏伏于乱世兮,犹鱼潜而鸟栖。宁知君之为扰兮,不知上之可依。”认为这些人的生活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了安稳与宁静,即便外部世界纷繁复杂,他们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诗人最后提出,人生的短暂和相聚的难得让他们更加珍惜与友人相处的时光。尽管与友人的离别让他感到痛苦,但他仍鼓励友人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公元1048年,此诗由诗人王令创作。此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前期,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王令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他的诗歌才能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和资助。王令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一时期,张颉仲举是王令的好友,他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故乡武陵(今湖南常德)。武陵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闻名,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王令在送别张颉时,以“桃源行”为题,表达了对张颉的祝福和期望。
这首诗的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动荡社会,诗人通过对桃源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