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介甫
天门廉陛鬰巍巍,势利宁无淡泊讥。
谁与跖徒争有道,好思吾党共言归。
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天门的阶梯巍峨高耸,那些追求权力和利益的人难免会受到轻视和讽刺。有谁愿意与那些追求正义的人争论呢?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共同思考如何回归正道。古人的做法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而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复存在。最终我们将离开这个混乱的世界,去寻找一片净土,相互依靠度过余生。
去完善
释义
1. 天门:比喻天子之门,即朝廷。
2. 廉陛:指廉洁奉公的官吏。
3. 欝巍巍:高大的样子。
4. 势利:权力和财利的结合。
5. 淡泊:不追求名利,清心寡欲。
6. 跖徒:盗跖的门徒,代指恶人、小人。
7. 有道:有道德的人。
8. 踽踽:独行不进的样子。
9. 滔滔:形容事物连续不断。
10. 乘桴:乘船渡海。
11. 沧海:大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介甫”,介甫是王安石的号,他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通过描述天门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于名利和势利的鄙视,同时以跖(庄周笔下的恶人)作比喻,表达了对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的同情和支持。诗人认为应当像古人那样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世俗所影响,同时也感叹世事沧桑,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愿意陪伴王安石共度风雨,共同面对未来的决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深厚哲理和强烈情感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介甫》是北宋著名诗人王令的一首思乡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1年左右,正值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个时期,王令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文人,他积极追求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命运却对他并不眷顾,多次科考失败,使他感到迷茫和失落。
在与王令相关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对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士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人一生都无法通过科考取得功名。这种现实使得许多士人倍感压力,也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令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他远离家乡,四处奔波,试图在科考中取得成功。然而,屡次失败让他感到失望和沮丧。在这首诗中,他以“老翅”自喻,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一帆风顺,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