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道中
湛碧随人山涧水,清香迎我稻花风。
也知吟者多幽趣,物态偏能与意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碧水伴随着我们在山间溪谷游玩,淡淡的清香欢迎我们体验稻谷花的微风。我们也知道许多诗人墨客都喜欢寻找清幽的情趣,而大自然的形态却能够与我们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浦城:县名,位于福建省南平市。
2. 湛碧:形容水流清澈碧绿。
3. 山涧水:山涧的溪水。
4. 清香:清新的香气。
5. 稻花风:吹过稻田的风。
6. 也知:知道,了解。
7. 吟者:诗人、作家。
8. 幽趣:清幽的情趣。
9. 物态:景物情态。
10. 与意同:与诗人的意愿相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行走于浦城道路中所见的美景和感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涧水和稻花赋予人的情感。首句“湛碧随人山涧水”,以湛碧来形容山涧水的清澈透明,并强调其随着行人流动,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次句“清香迎我稻花风”,描述稻花的香味似乎在迎接诗人的到来,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美好。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他也知道很多诗人都会用这种幽深的趣味来创作,表达出对这些富有诗情画意景色的共鸣。结尾一句“物态偏能与意同”,则表达了诗人与这些景色之间的心灵相通,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浦城道中》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黄裳所作。黄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勤奋,学识渊博,后成为朝廷官员,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职。这首诗歌是他在任期间赴福建浦城县巡查途中所作。
公元1085年,黄裳被任命为福建路转运判官。在赴任途中,他途经浦城县,目睹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心中感慨万分。此时,正值北宋哲宗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民生改善,黄裳身为官员,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昌盛和百姓的福祉,因此创作了这首描绘旅途景色的诗篇。
在诗中,黄裳通过描绘沿途风光,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为国家、为百姓尽忠职守、努力工作的决心。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黄裳的爱国情操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