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唐多令 寄远

标题包含
唐多令 寄远
明艳注秋波。轻松绾髻螺。怕逢人、先敛双蛾。怯雨羞云情未稳,佳会少,远离多。梁绕忆清歌。兰舟肯再过。为他垂泪染香罗。欲倩鳞鸿将锦字,知别后,意如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媚眼波映秋日。轻松束起发髻。怕与人相遇,先将眉头紧锁。心乱如麻,担忧受怕,相聚太少,离别太多。回忆起曾经悠扬的歌声。是否愿意再次同游?为他流泪濡湿了衣襟。想托鸿雁传递消息,想知道离别后的心情如何。
去完善
释义
1. "明艳":指美丽或漂亮。 2. "秋波":这里指的是女子的眼神。 3. "轻松":指宽松地束发。 4. "髻螺":一种发型,通常是将头发梳成盘旋状。 5. "双蛾":眉毛。 6. "怯雨羞云":形容害羞,不太愿意与他人接触。 7. "佳会":美好的聚会。 8. "梁绕":指在梁上萦绕的声音,这里指的是美妙的歌声。 9. "兰舟":华美的小船。 10. "鳞鸿":即鱼雁,古代用作传递书信的符号,这里指的是送信的人。 11. "锦字":表示美好的信件。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离愁的古诗词。词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面容和情感,通过对她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先,“明艳注秋波”一句,描述了女子明亮的眼神,仿佛秋天明媚的阳光洒在她的眼睛里。接下来,“轻松绾髻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女子优雅的发型,显得既轻盈又端庄。然而,尽管她容貌出众,却害怕与人接触,“怕逢人、先敛双蛾”,这一句表现了她的内心自卑和不安全感。接下来的“怯雨羞云情未稳,佳会少,远离多”则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的不确定和无奈,由于聚少离多,使她的感情始终难以稳定下来。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回忆的方式,描述了与女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梁绕忆清歌,兰舟肯再过”,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回忆。然而,随着分别的到来,女子伤心落泪,“为他垂泪染香罗”,这是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分离的无奈。最后,诗人希望借助鸿雁传递书信,了解对方离别后的心情,“欲倩鳞鸿将锦字,知别后,意如何”。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形象和情感,通过描写她的外貌和心理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使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多令 寄远》是南宋文学家、诗人陆文圭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13世纪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蒙古帝国南侵的战乱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陆文圭生活在南宋晚期,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在这首《唐多令 寄远》中,他借鸿雁传书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现实。 在陆文圭生活的时代,蒙古帝国南侵对南宋政权的冲击非常大。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抵抗蒙古人的侵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军事防御、改革政治制度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挽救南宋政权的覆灭。最终,南宋政权在1279年被蒙古人消灭,中国历史进入了元朝时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