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於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来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分身十方刹,救度於一切。
然於救度中,而无救度想。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
是三十三应,十四无畏法。
量方便大门,一一皆成就。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观自在真伟大啊,擅长观察各种声音。
但观照这些声音时,却并不把声音看作一种存在。
这种观察也具有寂静熄灭的特性,不存在所谓的寂静与不寂静。
观自在向来远离众多痛苦,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解脱。
他的身影遍布十方的佛国净土,拯救着一切众生。
然而,他在拯救众生的过程中,并没有拯救的观念。
就像春天降临于百花齐放之际,不分长枝短枝;
又如明月映照在水中,不分容器大小。
他寻声救苦,众生因之而得到平等的利益。
这就是他的三十三个化身和十四种无畏之法。
他以广大的智慧之门,完成每一件事情。
在他完成每一件事的地方,一切都如同梦幻。
我观察这种如梦如幻的现象,希望能为其唱出赞歌。
所有见到、听到的人,都应该这样看待。
去完善
释义
1. 大哉观自在:观自在,指观音菩萨;大哉,表示赞美观音的伟大与高尚。
2. 善观诸音声:诸音声,各种声音;表示观音菩萨善于观察和理解各种声音。
3. 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不作音声见,不将听到的声音作为唯一标准。
4.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寂灭,佛教语,指消除一切烦恼和痛苦;无寂灭者,没有固定的实体或主体。
5. 由来离众苦,处处得解脱:由来,自古至今;离众苦,远离种种痛苦;得解脱,得到摆脱痛苦的方法。
6. 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十方刹,指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十个方向;救度于一切,救助和指引一切众生。
7. 然而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表示在救助众生的过程中,不存有意图去救助的想法。
8.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指观音的慈悲如同春天的阳光照耀大地上的各种花朵,不分大小贵贱。
9.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月亮在水中倒影,无论容器大小,都能映出明月。
10.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寻声,根据声音判断需要;随所念,满足众生的愿望;平等获利益,众生所得到的帮助都是平等的。
11. 是三十三应,十四无畏法:三十三应,观音菩萨有33种化身;十四无畏法,观音菩萨具有的14种无畏的表现。
12. 量方便大门,一一皆成就:表示观音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13.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指观音菩萨的各种方式和成就,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如同梦幻般虚空的。
14.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作者以如梦幻般的视角看待观音的救助,并以此赞美观音菩萨的智慧与慈悲。
15.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如果有看到或者听到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观音的伟大。
去完善
赏析
《观音大士赞》释师范这首诗词作品通过对观音菩萨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一种深远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观音大士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她如何在救度众生时保持超脱的心境。同时,诗中还强调了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应身、十四无畏法等教义,表达了诗人对其信仰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大士赞》是宋代高僧释师范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释师范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的真理和修行。在他生活的时代,佛教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许多人信仰佛教以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释师范本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僧侣,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宋代,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和文化修养。佛教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寺庙和佛像在这个时期被建造出来。观音菩萨作为中国佛教中的重要神祇,受到了广泛的敬仰和崇拜。因此,释师范在《观音大士赞》中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