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庭落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紫色边疆流沙北方,皇城图景灞水东边。
一日离开祭祀之礼,就追随漂泊的沙蓬。
等候月亮恒心圆满,寻找水源反复穿凿。
野外昏暗中边界气息相合,烽火传讯远方的守备烟火相通。
尘土飞扬中体力渐疲,战场上的岁月贫困艰苦。
河流控制着积石山,山路通向遥远的崆峒山。
壮志如同苍兕力大无穷,真心诚意贯穿如白虹。
如果有机会报答君王恩情,即使龙剑雌雄也要勇往直前。

去完善
释义
1. 紫塞流沙北:紫塞指边疆,这里借指唐朝的北部边疆。流沙指流动的沙漠,泛指北方的大漠地区。
2. 黄图灞水东:黄图指古代地图,这里借指地理形势。灞水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是古代的通商要道。
3. 一朝辞俎豆:俎豆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代指朝廷礼仪。这句意思是诗人离开朝廷,前往边疆。
4. 万里逐沙蓬:沙蓬是一种随风飘荡的植物,这里用其形容诗人远离家乡的心情。
5. 候月恒持满:月亮指时间的流逝,持满即保持满月状态,这里借指时光漫长。
6. 寻源屡凿空:寻找水源,比喻寻求真理。凿空意为在虚空中探索,表示寻找到路的艰难过程。
7. 野昏边气合:昏黄的野外与边疆的气息相合,形容边疆环境的荒凉。
8. 烽迥戍烟通:烽火台和边防驻地的烟火相连,表现边疆戍楼的戒备森严。
9. 膂力风尘倦:由于战争疲惫不堪,体力耗尽。
10. 疆场岁月穷:在战场上度过艰苦的岁月。
11. 河流控积石:控制积石山地区的河流水系。
12. 山路远崆峒:行走在山路上,来到遥远的崆峒山。
13. 壮志凌苍兕:苍兕是古人对犀牛的称呼,这里表示诗人的志向高远。
14. 精诚贯白虹:表示真诚的意念能贯穿天地。
15. 君恩如可报:感激皇上的恩情,希望能有所报答。
16. 龙剑有雌雄:将龙剑分为雌雄两把,分别代表忠诚和力量。

去完善
赏析
《边庭落日》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陲景色,展现了戍边战士们的英勇形象。
首联“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描述了边塞的地理位置。“紫塞”指长城,“流沙”则象征着边陲的荒漠地带。“黄图”是指国家的版图,而“灞水”则是长安附近的河流,这里代指国家的心脏地带。这一联暗示了边疆与中心地区的遥远距离。
颔联“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表达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投身边疆的决心。他们舍弃了家乡的安宁生活,勇敢地奔赴千里之外的沙场。
颈联“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描绘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他们如同猎人守候月亮般执着地等待着胜利的时机,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探寻胜利道路时的艰辛与努力。
尾联“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表明了诗人坚信胜利终将属于勇敢的人们。只要将士们心怀忠诚,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身,那么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流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庭落日》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多年的战乱,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边塞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边疆边塞风光的独特感受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骆宾王正值中年,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经在朝为官,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而远离朝廷,一度流落江湖。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使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
与此同时,初唐时期的政治环境也相当复杂。尽管国家已经统一,但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依然尖锐,政治斗争仍然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骆宾王通过描绘边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