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隣。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台去探访那位如同仙玉般的人儿,她的住处已成了断壁残垣。曾经的笙歌如今只能在幽深的洞穴里徘徊,而她的邻居们也不见了踪影。那片曾绿意盎然的树林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样,连那最美的晚霞也不再像春天时那样绚烂了。唯有那桃花流水的景色依然如故,只是当年一起开怀畅饮的朋友们已经难觅踪影。
去完善
释义
1. 刘阮: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两位仙人。
2.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3. 玉真:此指仙女。
4. 青苔白石已成尘:形容时间的流逝。
5. 笙歌:用笙、箫等乐器演奏的乐曲。
6. 冥寞:昏暗,寂静。
7. 深洞:此指刘阮曾访问过的仙女居住的洞府。
8. 云鹤:高空飞翔的仙鹤。
9. 萧条:孤独,寂寞。
10. 绝旧隣:不再见到过去的邻居,即仙女们已经离去。
11. 前度色:以前的颜色,表示现在的草树颜色已与前不同。
12. 烟霞:云雾、彩霞,常用来描绘仙境。
13. 昔年春:以前的春天,表示今昔不同的景象。
14. 桃花流水:此处指刘阮初次与仙女相会的场景。
15. 劝酒人:此指接待刘阮的仙女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提到的“刘阮”是指中国古代的神仙传说人物,他们曾到天台山采药,与仙子共度美好时光。然而,当他们再次来到天台山时,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首联“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表达了诗人再次寻访仙子的决心,以及故地重游时发现的巨大变化:青苔和白己已经覆盖上一层尘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沧桑。
颔联“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隣”,通过对比昔日笙歌热闹的场景和如今深洞中的宁静、云鹤飞走的萧条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岁月的痕迹。
颈联“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描述了眼前的草木、烟霞已与从前不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下变化的感慨。
尾联“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以桃花和流水这一经典意象收尾,借景抒情,表达对过去美好的眷恋和对现实无奈的接受。尽管美景依旧,但曾经的欢愉已无法重现,那个劝酒的仙子也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整首诗通过对故地重游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的怀恋和对现实的感慨,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是唐代诗人曹唐创作的一首描绘神仙传奇的诗歌。这首诗的背景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的唐朝中期。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渴望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在这种背景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曹唐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他早年的生活非常艰辛,曾一度放弃科举考试,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他在朋友的劝说下重新投入科考,终于在晚年中举,但直到去世都未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世态炎凉有着深刻的体会,也对神仙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同一时期的唐朝,宗教文化非常兴盛,特别是道教。道教提倡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思想,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也加入到神仙传说的创作中来,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曹唐正是其中之一,他以刘阮到天台寻找仙子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这首《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