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刘晨阮肇游天台

标题包含
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唐,字尧宾,唐代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主要活动在贞元、元和年间(785-820)。 曹唐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树参天的天台景区铺满了新生的石头小路,周围是静谧的云和宁静的草地,仿佛远离了世间的纷扰。烟雾、彩霞交织在一起,让人恍惚无法分辨今昔往事;流水、树木虚无缥缈,犹如梦中的幻境。忽闻鸡鸣,原来是岩石下的月亮照耀着;不时传来犬吠声,原来山洞中的春天早已来临。这里如此美好,却找不到它的归处,或许只有在桃花源才能向当地人寻得答案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台州市。这里指刘晨、阮肇二人寻仙求道的去处。 2. 石路新:形容道路平坦如砥,路两旁的风景如画。 3. 烟霞:指山中的雾气与彩霞,代指隐居生活。 4. 生前事:这里指世俗的纷扰生活。 5. 水木空疑梦后身:疑惑自己是否是梦境后的重生。 6. 岩下月:指在山岩下,月亮升起时的景象。 7. 洞中春:形容山中景色优美,春光盎然。 8. 桃源: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人向往的理想之地,象征避世隐居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唐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在游览天台山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和思考。全诗以自然景色为引子,通过对天台山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首联“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描绘了天台山的美丽景色,树木参天,山石铺路,云雾缭绕,草地宁静,整个环境显得超凡脱俗,仿佛仙境一般。诗人通过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颔联“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观,他感叹自己在尘世的过往似乎变得模糊不清,犹如梦境般不真实。这种感慨既是对人生的反思,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颈联“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继续描绘了天台山的景象,这里的夜晚,鸡鸣于岩石之下,月光洒满山谷;白天,狗吠于山洞之中,春意盎然。诗人通过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进一步表现了天台山的静谧与美好。 尾联“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诗人在这最后两句诗中,表达了对天台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桃花源的向往。他认为这个地方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忘却尘世烦恼,回归心灵的宁静。诗人在这里向当地人询问,表现了他对这个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刘晨阮肇游天台》,是唐代诗人曹唐的作品。诗中的“刘晨阮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位神仙人物,他们曾一起游历天台山。这首诗是诗人借刘晨阮肇的传说表达自己对美好仙境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追求精神的超脱和心灵的宁静,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隐逸诗和山水诗。曹唐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 在诗人曹唐的一生中,他曾在朝廷任职,但由于对官场的厌恶,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繁华到宁静的转变,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世俗生活与隐逸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他的笔下,刘晨阮肇的形象成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象征。 在这首诗创作的唐朝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时代,诗人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的虚伪和人们的痛苦。因此,他选择了离开喧嚣的世界,去寻找那片属于他自己的净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