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猿洞和程师孟韵
月上高台云半屏,洞门休唤夕阳扃。
巍冠不整跏趺坐,秋楮斓斑数点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高的月亮之上,看到一半的云朵如屏幕一般,洞穴的门在夕阳下显得如此寂静。即使头冠不整,盘腿而坐的我依然巍然不动,秋天的落叶点缀着星空,斑斓如画。
去完善
释义
【宿猿洞】:地点,位于中国四川省彭州市白水河国家公园内,因多猿猴而得名。
【和】:古汉语中,“和”意为应和、唱和,这里表示张徽在回应程师孟的诗作。
【程师孟】:宋代官员,江西鄱阳人,曾任成都知府,他的诗作《宿猿洞》为张徽的和诗提供了韵脚。
【月 上高台云半屏】:指月亮升起,云彩被月光照亮。
【洞 门休唤夕阳扃】:夕阳指的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扃指关门,这句意思是不要在日落时分去打扰洞里的猴子。
【巍 冠】:指僧人的帽子,这里是形容僧人的形象。
【不 整跏趺坐】:修行者在静坐时采用的一种姿势,双脚交叉,一腿盘放于另一腿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夜景,画面中心是一座高台,月亮高悬其上,云朵如幕般垂下,遮住了半边天空。而在这样的场景中,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洞口,暗示这是一个远离喧嚣、清静无扰的地方。面对这般景象,诗人在山洞门口静静地坐着,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那份宁静与祥和,内心平和而无欲无求。
在色彩方面,诗歌以白、灰、黑为主调,展现出一种沉静、淡雅的氛围。同时,“秋楮斓斑数点星”一句中的“斓斑”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了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景象,为这幅夜景增添了诗意。
整体来看,这首《宿猿洞和程师孟韵》展现了一种对自然与内心的深深领悟,不仅令人陶醉于这美丽的夜色之中,更是让人体悟到了超脱尘世的清静与无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猿洞和程师孟韵》是南宋诗人张徽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张徽正处于他的晚年生活,他的人生际遇已经比较平稳。此前,他曾担任过尚书郎、著作郎等职,后来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学问,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在诗中提到的程师孟,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与张徽有着相似的文人气质。两人因诗歌结缘,成为知己。在这首诗中,张徽通过描绘宿猿洞的景象,表达了对程师孟的敬意,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民生活较为富足,这使得文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自然、思考人生。因此,这首诗的背景主要是宁静的自然风光和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这也反映了张徽晚年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