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示诸儿

标题包含
示诸儿
徂徕古君子,泾渭何太明。 一奸众稷契,诗作奇祸萌。 奸人挤之死,既死气未平。 锐欲剖其棺,谓北走犹生。 妻子坐冻馁,不断啼号声。 富韩各分俸,买田活其婴。 吾疏视彼诗,历数群公卿。 触怒非一竦,举朝眼瞠瞠。 所頼天子圣,不死五鼎烹。 斥归天目下,石田力躬耕。 田少食指多,读书饥鸢鸣。 此身不足忧,忧我身后惸。 富韩不常有,勉哉自玉成。 忍贫知好修,道在困亦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咨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浙江临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洪咨夔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中进士,历任国子正、太常博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以前的君子啊,泾水和渭水为何如此分明? 一个恶棍压制着许多像稷契那样的人才,使得诗歌变得邪乎。 那恶棍最终被挤出死亡,即使死去他的怨气也未曾消散。 强烈地想打开他的棺材,仿佛他还活着一样。 他的妻子和孩子因此挨饿受冻,不断发出哀嚎之声。 富韩各自用自己的薪水,为他们购买土地来维持生计。 我读了他写的诗,不禁想起了众多公卿大夫。 那些诗篇激怒了很多人,使整个朝廷都瞪大了眼睛。 幸好我们的皇帝英明,他才不至于被煮死在五鼎之中。 他被贬到浙江的天目山下,开始用体力耕田谋生。 田地少而人口多,读书也只能让饥饿的老鹰啼叫。 自己的身体并不值得担忧,他担心的是那些可怜的后代。 富韩这样的人并不常见,一定要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要能忍受贫穷,并知道如何修身养性,即使面临困境也能顺利渡过难关。
去完善
释义
1. 徂徕:山名,位于山东省中部。这里是比喻诸儿的品质如同徂徕山的竹子一样正直。 2. 君子:这里指有高尚品质和才学的人。 3. 泾渭:两条河名,分别流经陕西省的泾阳县和陕西省的渭南县,此处用来形容好坏分明。 4. 稷契:舜的两个大臣,周弃和商契的并称,二人均为古代贤臣的代表。这里用来形容优秀的诸儿。 5. 奇祸萌:意思是邪恶的念头在心底滋生。 6. 奸人挤之死:指的是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置他人于死地。 7. 谓北走犹生:意思是,即使离开朝廷,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困苦。 8. 富韩:即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他以家财资助教育。 9. 五鼎烹:指古代一种酷刑,用五种鼎来烹煮犯人。这里是用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环境。 10. 天目下:浙江杭州西北的天目山地区。 11. 石田:贫瘠的田地。 12. 躬耕:亲自耕种土地。 13. 食指:指人口。 14. 饥鸢:饥饿的乌鸦。 15. 身后惸:指身后孤苦无依的亲人。 16. 好修:修养身心。 17. 道在困亦亨: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道,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出路。
去完善
赏析
《示诸儿》是南宋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五言长诗。诗人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描述一个士人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奸臣当道、忠良受难的社会现实,并以此激励孩子们要勤奋学习、修身立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首联“徂徕古君子,泾渭何太明”,诗人以徂徕山上的古君子(指忠良之士)比喻正直的士人,以泾渭分明比喻士人的品质和奸佞之臣的丑行。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正直的崇敬以及对小人行径的厌恶。 接下来的两联“一奸众稷契,诗作奇祸萌。奸人挤之死,既死气未平”,揭示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悲惨遭遇:因为一首讽刺时政的诗而遭人陷害,被奸臣排挤致死。即使死后,恶势力依然不肯放过他,甚至试图破坏他的棺材,让其不能安眠。这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黑暗时期的无奈和悲愤。 颈联“妻子坐冻馁,不断啼号声。富韩各分俸,买田活其婴。”反映了诗人家庭生活的困苦状况。妻子的哭号之声让人深感同情,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富人和韩愈这样的名士却能慷慨解囊,帮助诗人一家度过难关。这不仅展示了社会的善良一面,也反衬出诗人身处困境的无助和哀愁。 随后,诗人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其他士人的不幸,发出感叹:“吾疏视彼诗,历数群公卿。触怒非一竦,举朝眼瞠瞠。”这表明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并未幸免于难,而许多官员也因直言敢谏而被朝廷排斥。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溢于言表。 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皇帝圣明的感激之情:“所赖天子圣,不死五鼎烹。斥归天目下,石田力躬耕。”尽管受到迫害,但在皇帝的庇佑下,诗人侥幸保全性命,被贬回家乡,从事农耕。虽然生活清苦,但诗人仍然乐观地面对人生。 尾联“田少食指多,读书饥鸢鸣。此身不足忧,忧我身后惸。富韩不常有,勉哉自玉成。忍贫知好修,道在困亦亨。”诗人告诫孩子们要勤奋学习,珍惜时间,不要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只有坚守道义,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这首诗以其深远的主题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诸儿》是南宋著名诗人洪咨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洪咨夔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国子正、通判婺州、知州等职务,但因直言敢谏,多次遭到贬谪。在这个时期,他深感世态炎凉,人生无常,于是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然而,民间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人墨客云集,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咨夔通过对子女的教诲,表达了对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的期望和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