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韭
下秧已觉齿生津,坐想堆盘雨夜春。
政恐厨人无变馔,庾郎贫不似吾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秧苗生长时已经感到满口生津,想象着堆满盘子的春雨滋润过的美食。只是担心厨师无法改变烹饪的方式,而我的贫穷并不像庾郎那样一无所有。
去完善
释义
1. 下秧:指播种水稻。秧,稻苗。
2. 齿生津:形容口腔因想到食物而感觉口液增多。这里指由于想到新鲜韭菜而产生食欲。
3. 坐想:坐着空想或想象。这里指想象中享用美食的情景。
4. 堆盘:形容菜肴丰盛。
5. 雨夜春:春天的雨天夜晚,此时容易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适合享受美食。
6. 政恐:只怕。
7. 厨人:厨师。
8. 变馔:变换菜肴。馔,食物。
9. 庾郎:即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据《南史·庾信传》记载,他贫而有节,自号“贫士”。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贫困,但是有自己的坚守和高洁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雨后韭菜美食的期待和满足。诗人以“下秧已觉齿生津”一句开篇,巧妙地用插秧场景来引发读者的想象:春雨滋润后的田野,翠绿欲滴的秧苗,宛如一道天然的蔬菜大餐,令人垂涎三尺。接着,诗人进一步描写自己的想象——“坐想堆盘雨夜春”,生动地刻画了雨中采摘韭菜的场景,以及与友人共享佳肴的美好画面。最后,诗人担忧厨房师傅无法变换菜品,尽管自己像庾信一样贫穷,依然无法阻挡他对美食的热爱。整首诗歌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率真与乐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种韭》是宋代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46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北方金国虎视眈眈,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方岳却以诗言志,表达了对于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这一时期,方岳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在官场任职,后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这使得他对官僚体制和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种韭》一诗中,他以农民的视角描绘了田野风光,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劳动的赞美。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正是他在这一人生阶段的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此外,方岳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其诗歌产生了影响。南宋末年,朝廷软弱无能,金国不断南下侵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选择了隐逸山林,以田园诗寄托忧国忧民之情。方岳也不例外,他的《种韭》一诗就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