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放翁赴落致仕修史之命
先生天下名,有耳谁不知。
区区以蠡测,于海徒赘辞。
弟子事先生,丱角以至斯。
文章起婴慕,德行随萧规。
昨闻挂衣冠,固共识者疑。
岂期平生学,终鬰不得施。
先生健而武,神志元未衰。
每登渔隠堂,再拜奉履綦。
留我坐终日,诲我忘其疲。
送我出重门,行步又若飞。
或捉笔大书,或脱口赋诗。
或时几酌我,自倒金屈巵。
我出谓客言,先生寿期颐。
上为天下贺,下以贺吾师。
在郊一角麟,藏六五总龟。
先生固高世,而世肯我违。
情知渭滨载,谩道渊明归。
果然一札下,未觉十年迟。
堂堂孝庙史,当代谁宜为。
二十八年间,凡事公见之。
英灵果在天,笔削讵敢私。
矧惟陛下圣,益重黄发咨。
湖山晚无用,遭逢乃今兹。
先生顾谓我,万物各有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先生闻名天下,有谁不听闻呢?
试图用土陶测量海洋,实在是无用的多余言辞。
我作为学生跟随先生学习,从孩童时代开始至今。
文章从模仿开始,道德品行随先生的教诲成长。
昨天听说先生辞官,让许多人感到疑惑。
难道是平生的学识,最终却无法发挥作用吗?
先生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思维依旧清晰活跃。
每次拜访渔隐堂,再次致敬并遵循先生的教导。
先生陪着我度过整日,教诲我不分彼此忘记辛劳。
把我送到大门外,行走的步伐如同飞驰。
时而握笔疾书,时而随口吟咏诗歌。
有时候斟酒给我,自己却倒满金杯。
我出来对客人说,祝愿先生长寿如松鹤。
既是祝贺天下,也是祝贺我的老师。
先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世间没有能够与他相比的人。
我知道周文王钓鱼的事,就像陶渊明的退隐一样。
果然一封书信传来,并不觉得等待了十年之久。
一位杰出孝顺的史学家,当代谁人可比。
在过去的28年里,所有的事情都被您记录下来。
如果有天意的话,您的笔墨记录并非私自决定。
更何况有陛下的圣明,更加重视您的意见和建议。
湖光山色虽美但在晚年并没有用处,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显得尤为珍贵。
先生看着我说,万物都有自己的时令。
去完善
释义
1. 先生:对陆放翁的尊称。
2. 区区以蠡测,于海徒赘辞:用区区的瓢测量海水,只是在水中扔下无用的废话。这里以“蠡”(瓢)比喻学识浅薄,不足以了解陆放翁的才华。
3. 弟子事先生:指作者自己师从陆放翁学习。
4. 丱角:儿童束发成角状,指代年幼。
5. 文章起婴慕,德行随萧规:意指在文学和道德方面都受到陆放翁的影响和教导。
6. 挂衣冠:辞去官职的委婉说法。
7. 识者疑:指有人对陆放翁辞职感到疑惑。
8. 终鬱不得施:指陆放翁的才学最终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9. 健而武:形容陆放翁身体健康。
10. 渔隠堂:陆放翁的书斋。
11. 履綦:鞋带,这里指拜访陆放翁。
12. 留我坐终日,诲我忘其疲:指陆放翁耐心地教导作者,使作者忘记疲倦。
13. 行步又若飞:指陆放翁行走迅速。
14. 捉笔大书:指陆放翁善于写作。
15. 脱口赋诗:指陆放翁擅长即兴赋诗。
16. 金屈巵:酒器,这里指饮酒。
17. 寿期颐:祝愿陆放翁长寿百岁。
18. 上为天下贺,下以贺吾师:指祝愿国家得以为有这样的贤人感到庆幸,作为学生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
19. 在郊一角麟,藏六五总龟:指陆放翁是出类拔萃的人才,集众家之长于一身。
20. 渭滨载:指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后被周文王重用。
21. 渊明归:指陶渊明辞官归隐。
22. 一札下:指皇帝的诏书下达。
23. 未觉十年迟:指陆游并没有觉得等待了十年之久。
24. 孝庙史:指明朝孝宗时期的史官。
25. 二十八年间,凡事公见之:指陆放翁担任史官期间,对各种事情都有所了解。
26. 英灵果在天,笔削讵敢私:指陆游的才学确实高超,但在撰写史书时仍然不敢偏私。
27. 黄发咨:指年老者提出的建议。
28. 湖山晚无用:指陆游晚年隐居在湖山之间。
29. 遭逢乃今兹:指陆游在晚年得到皇帝的重用。
30. 万物各有时:指一切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的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去完善
赏析
《送陆放翁赴落致仕修史之命》是南宋诗人苏泂为送别陆游所作的一首诗歌。全诗通过对陆游的赞美、怀念及对其才学的期许,表达了诗人对陆游的敬意和惜别之情。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内涵,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情境之中。
首联“先生天下名,有耳谁不知”,开篇点题,强调了陆游声名远播的地位,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调。颔联“区区以蠡测,于海徒赘辞”,以蠡测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陆游才学广博,非寻常人能及。颈联“弟子事先生,丱角以至斯”,表明作者一直追随陆游学习,对陆游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的诗歌,诗人通过描述与陆游相处的场景,表达了陆游的高尚品质和对他的深深影响。其中“或捉笔大书,或脱口赋诗”,生动地描绘了陆游的创作状态,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能。尾联“果然一札下,未觉十年迟”,则表达了诗人对陆游修史重任的热切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陆游的赞美和怀念,展示了陆游的高尚品质和才学,以及诗人对陆游的深情厚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陆放翁赴落致仕修史之命》是南宋诗人苏泂为送别陆游所作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公元1140年-1209年),当时陆游正被任命为实录院修撰,负责修纂国史。
在陆游的晚年时期,他辞官在家,但朝廷仍屡次征召他出仕。陆游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然心系国家,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他被任命为实录院修撰,负责修纂国史,正是他为国家尽忠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仍在继续,宋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内外交困。陆游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因此,在担任实录院修撰期间,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修史工作中,希望通过撰写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教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