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唐史 刘知几
五说三长历历陈,坚辞史任斥因循。
若教直笔专归手,褒贬应能慰后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五说三长:指刘知几的《史通》一书中的五家之说和三长之论。其中“五说”是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五种史书的体裁与风格;“三长”是指观察、记忆、判断三个历史编纂的基本技能。
2. 坚辞史任:坚决推辞史官的职责。刘知几曾数次请求辞去修史职务,表现了他对传统史学的不良倾向的不满。
3. 因循:因袭旧法,遵循常规。这里指的是传统史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4. 若教直笔专归手:假如让正直的史笔专门掌握在手中,意指有良知的史官公正地记录历史。
5. 褒贬:对人物或事物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这里表示公正的历史评价。
6. 后人:后世的人。这里是诗人寄望于未来的读者能够理解并赞同刘知几的治史态度。
去完善
赏析
韦骧的这首《咏唐史·刘知几》赞美了刘知几这位唐朝著名的史学家。诗中描述刘知几五说三长的论述风格,表现了他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同时,他坚决辞去史官职务,批评当时的史学界因循守旧的风气,期望让历史评价更加公正、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诗人认为,如果由刘知几这样秉持公正、直笔的史学家来执笔修史,那么他们所作出的褒贬将会使后世的人们感到宽慰和敬佩。整首诗充满了对刘知几的赞美和对公正历史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唐史·刘知几》是唐代诗人韦骧所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45年左右,正值唐朝中期,社会繁荣稳定。
在这个时期,刘知几(660-721年)以其卓越的史学才华而声名鹊起。刘知几曾任国子监司业、崇文馆学士等职,负责修纂《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在朝廷任职期间,刘知几曾因直言进谏而触怒皇帝,被贬谪至地方,直至去世后才得以平反。
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盛世的边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昌盛,但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知几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的精神,无疑给韦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韦骧在诗中高度赞扬了刘知几的史学成就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通过歌颂刘知几的凛然风骨,韦骧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正直之士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