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次韵九首 其四
渔人一竿老,麤粝半饥虚。
岂有令钩直,惟应恨网疏。
有时脚不袜,自笑食无鱼。
我自余尊在,愁眉尔暂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人有一根老的钓竿,粗糙而艰难地维持生活。
哪有因为鱼饵小就怨恨,只是遗憾自己的网不够密实。
有时候鞋子破了大脚趾头都露出来了,可笑的是自己连条鱼都吃不上。
而我却在这里喝着酒,让你的眉头暂时舒展一些。
去完善
释义
1. 西溪: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
2. 次韵:古人写诗时模仿他人的诗韵写成的诗称为“次韵”。
3. 刘跂(qí):北宋诗人,字斯立,曾任宜州通判。
4. 渔人:打渔的人。
5. 一竿:一根竹竿或鱼竿,这里指代渔人。
6. 麤粝(cū lì):粗糙的粮食,这里指渔人的生活艰苦。
7. 半饥虚:形容饥饿的状态。
8. 令钩:好的鱼钩。
9. 恨网疏:责怪渔网不够紧密。
10. 脚不袜:赤脚不穿袜子。
11. 自笑:自己嘲笑自己。
12. 食无鱼:吃饭没有鱼。
13. 余尊:剩余的酒。
14. 愁眉:皱眉发愁的样子。
15. 尔:你们。
16. 暂舒:暂时舒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西溪次韵九首 其四》描绘了渔夫的生活场景。诗的前两句“渔人一竿老,麤粝半饥虚”,表现了渔夫的辛苦生活,他以一根鱼竿为生计,时常处于饥饿的状态。接下来,诗人通过“岂有令钩直,惟应恨网疏”描绘了渔夫捕鱼时的情景,他的鱼钩并不锐利,渔网也不密实,因此捕捉到的鱼儿并不多。而“有时脚不袜,自笑食无鱼”则进一步描绘了渔夫的无奈和自嘲,他甚至连袜子都没有穿,为自己捉不到鱼而感到可笑。最后,诗人以“我自余尊在,愁眉尔暂舒”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只要还有酒,就可以暂时忘却忧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溪次韵九首 其四》是北宋诗人刘跂所作。刘跂生活在公元970年至1036年,正值北宋初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刘跂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年入仕,曾担任尚书省郎官等要职。然而,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挫折,曾被贬为郡县小吏。但刘跂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在各地游历中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共同切磋诗艺,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当时,北宋社会比较重视文化和教育,士人阶层对诗歌创作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刘跂在这一背景下积极从事诗歌创作,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个人理想与抱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婉丽,善于运用典故,丰富了宋代诗坛的多样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