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

标题包含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
我忆二王血泪垂,一丝正统悬颠危。 士卒零落若霜叶,阵前将军今有谁。 以舟为国大洋里,万死一生终安归。 至痛无声叫不响,皇天皇天知不知。 呜呼再歌兮歌孔悲,风雨骤至昼冥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画家,以画兰著称,有“兰癖”之称。 郑思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江南各地,结识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想起了两位皇帝的悲惨命运,他们的血脉和泪水洒满了大地。一条正统的血脉如丝线般微弱地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士兵们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零,阵地上的将领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我们的国家如同船只飘摇不定,经历了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时刻。最深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上天的神明是否能感知到这一切?唉,再次唱起这首悲伤的歌,仿佛风雨突然降临,世界变得昏暗不清。
去完善
释义
1. 二王:此指南宋皇帝宋端宗赵昰与卫王赵昺。 2. 颠危:非常危险。 3. 士卒零落若霜叶:形容士兵战死,像被秋霜打落的树叶一样凋敝。 4. 大洋:辽阔的大海。 5. 安归:哪里才是归宿。 6. 孔悲:极度悲伤。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中,郑思肖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对历史的反思。他以二王(指宋末帝赵昺和兄长益王赵昰)的血泪垂作为开篇,强调了南宋皇室正统地位的岌岌可危。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乱中的凋零,如同霜叶一般凋谢,感叹阵前将军如今已无人。诗人用“以舟为国大洋里”的形象比喻,表现了南宋朝廷在海上的艰苦挣扎,生死攸关之际仍寻求安稳归宿。然而,最痛之痛是无法诉说的,即使喊破喉咙也无法引起天的关注,这是多么无奈与悲伤。最后,诗人再次悲歌,感慨风雨骤至,白日昏暗,似乎预示着国家命运的多舛。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悲壮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是宋代诗人郑思肖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郑思肖经历了南宋的衰落和蒙古帝国的崛起。他的父亲郑丙在南宋朝廷任职,担任左奉议郎。然而,随着蒙古铁蹄南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郑思肖与父亲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对时局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蒙古帝国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军在南方战场逐渐取得优势,最终于1279年攻占了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郑思肖目睹了国家沦丧、百姓涂炭的悲惨景象,悲痛之余,他决心以诗言志,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在这首诗中,郑思肖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痛心疾首,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故土的眷恋之情。他以文天祥为榜样,立志为国家尽忠效死。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