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
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
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
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春多雨的时节,地处偏僻的地区,车轮和马蹄声都很少听到。雾气弥漫着群山,显得一片阴暗;一棵孤独的梅花树在竹林旁边低垂着花朵。森林里空空荡荡,只有饥饿的鸟儿聚集在一起寻找食物;城外冷冷清清,野狐狸在叫唤。回望那座关隘,河道上的风尘扑面而来,使得道路都变得迷茫不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冕:元代诗人,本为农民,擅书画,精诗词。
2. 春水:指春天的雨水。
3. 地僻:地方偏僻。
4. 轮蹄:车轮和马足,这里指代行人车辆。
5. 湿气:湿气太重。
6. 孤梅:独自生长的梅花。
7. 近竹低:靠近竹子的地方,因土地湿润,故植株显得较低。
8. 林空:树林空旷处。
9. 饥鸟集:饿鸟聚集在一起。
10. 野狐啼:狐狸在野外哭泣。
11. 关河:关卡和河流,这里指通商要道。
12. 风尘:尘土飞扬,形容旅途艰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寒冷和湿润,以及山区中的寂静与荒凉。诗中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形象地展现了山区中春雨绵绵、雾气弥漫的景象,同时通过孤梅近竹的形象表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而“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则描绘了山林空旷、飞鸟觅食以及城市孤寂、狐狸啼鸣的画面,凸显了环境的冷清。结尾两句“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则表达了诗人回望旅途,感叹世事如风的心情。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季初期的寒冷多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寒》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元至正年间(约公元135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元朝的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王冕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贫,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他靠卖字画为生,生活艰辛。尽管如此,他仍坚守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艺术追求。在目睹了当时的战乱和民生疾苦后,他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春寒》一诗通过对春寒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官僚贵族却过着奢侈的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使王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也激发了他的正义感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