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七日雨后诣府学道过辟雍不暇谒权朝美归以诗寄之
三日霖雨足,四郊牟麦稠。
日长浑似夏,风冷却疑秋。
璧水劳心曲,车轮阻道周。
桃花如烂熳,他日定来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天阴雨连绵,四周麦田郁郁葱葱。
夏日漫长而闷热,秋风却带着凉意。
奔波于学校和家中,车马困阻在道路旁。
待到桃花烂漫时,将来一定再游玩。
去完善
释义
1. 三日霖雨足:霖雨,连续降雨;足,充足,充分。这句话意思是下了三天的连绵大雨,雨量充沛。
2. 四郊牟麦稠:四郊,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牟麦,一种小麦的名称;稠,密集。这句话描述的是农村地区的麦田丰收的景象。
3. 日长浑似夏:日长,白天时间变长,这里指夏季白天的时间较长;浑似,完全像。这句话说白昼时间变得很长,仿佛进入了夏天。
4. 风冷却疑秋:风冷,风吹带来寒冷的感觉;疑,似乎,好像。这句话是说尽管天气还比较热,但是有了凉风的吹拂,感觉上仿佛已经是秋天了。
5. 璧水劳心曲:璧水,指的是古代大学的形状像一个圆形的水池;心曲,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学习和研究时的专注与辛苦。
6. 车轮阻道周:车轮,这里代指交通工具;阻,阻碍;道周,道路的四周。这句话表达的是道路因为下雨而变得泥泞,给出行带来了困扰。
7. 桃花如烂熳:桃花,桃树的花朵;烂熳,繁茂,盛开。这句话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8. 他日定来游:他日,以后的日子里;定,肯定,确定;来游,前来游览。这句话表示未来有机会一定会再来这个地方欣赏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鼎臣在四月二十七日雨后拜访府学和道过时所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三日霖雨足,四郊牟麦稠”,描述了连续三天的霖雨后,郊外的麦田变得茂盛繁茂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田野的美景,表现出他对自然的关爱和欣赏。
颔联“日长浑似夏,风冷却疑秋”,表达了天气虽然炎热但仍有丝丝凉意的感受。这种对比鲜明的天气现象,使得诗人对时间和季节产生了错觉,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颈联“璧水劳心曲,车轮阻道周”,表达了诗人赴约时所遇到的不便。这里的“璧水”指的是道观的所在地,诗人因道路受阻而无法按时到达,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未能如约感到的歉意。
尾联“桃花如烂熳,他日定来游”,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许。诗人相信,等到桃花盛开的时候,他们一定能在美好的景致中再次相聚。这里,桃花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的独白,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鼎臣的《四月二十七日雨后诣府学道过辟雍不暇谒权朝美归以诗寄之》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中国北宋和南宋交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诗人面临着国家危亡、民生疾苦的现实问题,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赵鼎臣作为一位宋代文人,身处这一动荡时代,自然也难以避免地受到时局的影响。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因政见不合而辞官,此后开始四处游历,结交文友,寄情山水。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家国情怀的诗篇。
在诗中,赵鼎臣描述了四月二十七日的一场雨后的景象。他参观了府学和辟雍,但由于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未能拜访权朝美这位朋友。在诗的最后,他表示将用诗歌的形式寄出自己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友谊的重视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