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渔家傲

标题包含
渔家傲
臂上萸囊悬已满。 杯中菊蕊浮无限。 纵使登高宁忍看。 昏复旦。 心肠似铁还须断。 岁月川流难把玩。 平生万事思量遍。 但对割愁山似剑。 聊自劝。 东坡海岛犹三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皓(1088年-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人,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 他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历任州县官,后入朝为太学博士。金兵南侵时,他奉命出使金国,被扣留长达十...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手臂上的茱萸袋已经挂满, 杯子里的菊花瓣漂浮不定。 即使登上高处也不忍观看, 昼夜交替,心境如同铁石般坚定。 时光流转无法把握, 一生中的万事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面对像剑一样的割愁山, 只能自我安慰。 苏东坡在海岛中尚且能遇见三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萸囊:萸,茱萸,古人九月九日重阳节佩带以驱邪避疫的植物;囊,袋子。 2. 菊蕊:菊花的花蕊。 3. 宁忍看:宁,宁可;忍,忍受。 4. 昏复旦:形容昼夜交替,时光流逝。 5. 割愁山:指诗人所在的远方他乡的山水景物。 6. 东坡海岛:指苏轼被贬谪海南时的境遇。
去完善
赏析
《渔家傲》是北宋词人洪皓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以中秋佳节为背景,通过对菊花、茱萸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臂上萸囊悬已满。杯中菊蕊浮无限。”词人在开篇便提到了茱萸和菊花这两种传统的中秋节日物品。茱萸囊是中国古代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人们会将茱萸果实挂在手臂上,用以辟邪驱疫。而菊花则被认为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和团圆。在这两句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佩戴着满满的茱萸囊,以及杯中的菊花花瓣漂浮在酒中,形象地展现了中秋节的气氛。 “纵使登高宁忍看。昏复旦。心肠似铁还须断。”尽管词人登上了高处欣赏美景,但他仍然无法忍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昏复旦”是指太阳从黄昏到黎明的时间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心肠似铁还须断”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岁月川流难把玩。平生万事思量遍。”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事物都发生了变化,而作者也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但对割愁山似剑。聊自劝。东坡海岛犹三见。”在最后一段,作者以苏轼为例,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苏轼曾三次被贬谪到海南岛,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作者借此激励自己,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要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家傲》是宋代著名诗人洪皓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3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峙阶段,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 洪皓,字光弼,江西乐平人,自幼聪颖好学,长大后成为南宋的一位杰出文人。他曾担任过尚书郎、徽猷阁待制等官职,后因抗金而被贬谪至辽东。在辽东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这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个特殊时期,洪皓用他的笔写下了这首《渔家傲》。词中以“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景象描绘了江海的浩渺无垠,以此象征国家的广阔疆域;又以“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人民奋勇抗争的精神面貌。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