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观新模正献杜公草书
珍藏正献草书诗,传诫云来示永贻。
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
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
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珍藏一首用草书写的诗篇,传承教诲意味着永远留下。
多少夜晚的风暴使松柏屈服,半天的雷雨让蛟龙腾空而起。
学习书法的苦练应当有同样的美妙,舞蹈剑术的功力似乎还不够奇特。
刻在石头上的诗篇不只是供世人赏玩,更是为了让人们思考清廉的品质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
去完善
释义
1. 正献:指唐朝书法家杜甫。2. 偃松柏:形容书法字形舒展流畅。3. 起蛟螭:比喻草书的气势磅礴。4. 临池学苦:形容刻苦练习书法。5. 舞剑功未:表示武功与书法相较未必为奇。6. 刊石:指把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7. 清节:清廉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诗人以“珍藏正献草书诗”开篇,表现了对杜公草书的珍视与尊重。接下来,通过“传诫云来示永贻”传达出这种书法艺术的流传与影响将永远传承下去的期许。随后,“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形象地描绘了书法作品中的风云变幻、气度非凡,展现了草书艺术的气势磅礴和无尽生命力。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认为刻苦学习的人也能达到相似的艺术境界,而舞剑之类的技艺虽然神奇但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刻苦学习的肯定。
最后,诗人以“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作为收尾,表明了这次观赏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书法艺术,更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书法家的高尚品质。整首诗通过赞美草书艺术的魅力,揭示了刻苦学习与高尚品质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琦在府上收到了友人崔公孺寄来的新模正献杜公草书墨宝。韩琦被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深深吸引,于是写下这首《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观新模正献杜公草书》以表达他的赞赏之情。
当时,韩琦任职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镇守边疆,为国家治理边陲事务。这期间,韩琦英勇善战,颇具军事才能,多次击退西夏敌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宁。然而,由于远离朝廷,他不得不忍受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困扰。
这个时期,北宋政权逐渐稳固,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得以壮大,儒学思想成为主流。而书法作为文人墨客展现才情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崇。许多文人士大夫醉心于书法研究,力求将书法艺术推向高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韩琦与友人之间的书法交流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