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际
一径寒松老,因来采茯苓。
水禽鸣杞涧,野鹿卧椶亭。
瀑近云根湿,仙遗石井灵。
守庐青道者,不厌客频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径的老松树带着寒冷的风霜,我来到这里采集茯苓。水鸟在枸杞涧中鸣叫,野鹿则躺在棕树下的凉亭休息。瀑布与云根相接,水汽湿润;仙人遗留的石井充满灵气。负责守护这里的道者,并不厌烦我频繁来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际:泛指西方之地。
2. 茯苓:一种菌类植物,古人认为可以入药。
3. 杞涧:指的是中国的北方。
4. 椶亭:用棕树建成的亭子。
5. 云根:指的是山脚。
6. 青道者:这里指的是道士或僧侣。
7. 守庐:指的是看守庙宇。
8. 频经:频繁经过。
去完善
赏析
《西际》刘黻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间寻找药材的情景。首句“一径寒松老”中的“一径”意为一条小径,“寒松老”则形象地刻画了松树的古老与沧桑,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的“因来采茯苓”揭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暗示着他与自然的亲近以及对山野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水鸟在杞涧中鸣叫,野鹿在棕亭中休息,瀑布近处云根湿润,以及仙人遗留的石井神秘灵异。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林画卷,展示了诗人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敏锐视角。
最后两句“守庐青道者,不厌客频经”点明了诗人对待山中小屋和道者的尊重之情。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与敬仰。整首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对山水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际》是南宋诗人刘黻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刘黻生活于南宋末年,曾任刑部郎官、秘书少监等职。他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曾遭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节操,矢志不渝。在南宋末年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的形势岌岌可危,外有蒙古铁骑的侵扰,内有政治腐败和民众疾苦。面对这种局面,刘黻忧国忧民,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的苦难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西际》诗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理想难以实现。刘黻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