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思归 其一

标题包含
思归 其一
世事端如一局碁,光阴还若掷梭飞。 亡弓休问人得失,佩剑那知孰是非。 每对西山看不厌,何当南浦送将归。 不如从此扁舟去,江上秋高蟹正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戡(1168年-1236年),字定夫,号节斋,福建路建州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 蔡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世间事物如同棋盘,时光流逝如同梭子飞舞。失去弓箭就不要询问人的得失,佩戴宝剑又怎能知道谁是谁非呢?每次面对西山都看不够,什么时候可以在南浦送别即将离去的人。不如就乘船离开这里,江边秋天景色宜人,螃蟹正肥美。
去完善
释义
1. 世事端如一局碁:碁,同“棋”。指世间纷繁的事务就像一局棋一样,起起落落,变化多端。 2. 光阴还若掷梭飞:比喻时间流逝迅速,如同投掷的织布梭子般穿梭不停。 3. 亡弓休问人得失:亡弓,丢失弓箭。本句意思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得到或失去不过是人生常态,无须过分关注。 4. 佩剑那知孰是非:佩剑,随身携带宝剑。那知,哪里知道。孰,谁。这句是说,人们往往因为各自的立场观念而争辩是非,但事实究竟如何其实很难断言。 5. 对西山看不厌:作者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此处所说“西山”,指的是南京城外的西庐山,又称紫金山。这里暗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何当南浦送将归:南浦,泛指送别之处。将归,即将回归故里的人。此句表示作者渴望能有机会在长江边为友人送行,实则表达自己渴望回乡的意愿。 7. 不如从此扁舟去:扁舟,小船。作者表达出自己既然难以实现回乡的愿望,不如离开纷争世界,乘坐一艘小船遨游江上的心境。 8. 江上秋高蟹正肥:秋天是吃蟹的最佳季节,江边的螃蟹肉满脂厚,非常美味。诗人借描绘秋季江边的美食场景来表现乡野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幻、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首联用“世事端如一局碁”和“光阴还若掷梭飞”来描绘世间万物如同棋盘上的棋子般纷繁复杂,时间则如飞速旋转的梭子般流逝。颔联则以“亡弓休问人得失”和“佩剑那知孰是非”传达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人们往往难以分辨对错与得失。颈联借“每对西山看不厌”和“何当南浦送将归”表达出诗人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回归家乡的渴望。尾联以“不如从此扁舟去”和“江上秋高蟹正肥”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驾着扁舟回到故乡的愿望。整首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阔达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归 其一》是南宋诗人蔡戡的组诗作品,共两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宋对峙时期,北方领土丧失,民族矛盾尖锐。蔡戡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对于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曾担任南宋官员,由于主张抗金而受到排挤,被贬谪到地方任职。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对时事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诗歌中,蔡戡表达了思念家乡、渴望回归的情怀。他在诗歌中写到:“水宿山行近故乡,短篷孤枕梦魂长。雁声不断三湘月,柳色初深百粤霜。” 这几句诗描绘了他离家在外、长途跋涉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对时事的感慨:“华发萧疏音信杳,黄花零落客怀伤。凭谁为语中州将,先定规模次第张。” 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