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二十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偈二十二首 其一
掩室摩竭,正令已行。 杜口毗耶,全机脱略。 更来开口,犹欠三拳。 拟欲吞声,不消一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关闭门窗,认真执行命令。 保持沉默,完全忽略细节。 再想发表意见,还有欠缺。 试图忍气吞声,不必费心。
去完善
释义
1. 掩室摩竭:此处的“掩室”是佛教语,指高僧大德选择隐匿之地修行;“摩竭”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区。整句话的意思是,像在摩竭地区的隐士一样过隐居生活。 2. 正令已行:指正法已经实行。 3. 杜口毗耶:此处的“杜口”是闭口不语的意思;“毗耶”也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区。这句话与上一句相对应,意思是在毗耶地方的高僧虽然闭口不言,但他们的智慧仍然能完全表露出来。 4. 全机脱略:整个玄机都已经脱落简略了,即指一切奥秘都已不再神秘。 5. 更来开口:再来开口说话。 6. 犹欠三拳:出自《五灯会元》中的故事,主人公为唐代禅师百丈怀海。有一天,马祖见他吃饭掉饭粒,就用手里的拂尘打了百丈三下,并问他为何吃饭要掉饭粒。百丈回答说“和尚还有这个机括”。马祖就教训他说“你看我!”然后用拂尘打了他三拳。这里形容说话还要受到训斥。 7. 拟欲吞声:想要忍气吞声,这里指打算沉默不语。 8. 不消一镢:不用挖一下就能做到,比喻非常容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洵的一首禅诗,以禅宗僧侣的生活和思想为题材。首句“掩室摩竭,正令已行”描述了禅宗隐修的情景,暗示修禅者已经遵循正确的道路进行修炼。接下来“杜口毗耶,全机脱略”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另一种境界:彻底放弃言辞、放下执着。 然后“更来开口,犹欠三拳”表明即使修禅者在理论上有所领悟,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难免犯错。而“拟欲吞声,不消一镢”则是说想要完全做到不说错话、不做错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修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十二首 其一》是南宋时期释洵所作的一首诗。释洵,又作慎温其,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人。他俗家姓慎,名温其,成年后削发为僧,更名为释洵。释洵在诗坛上成就斐然,以抒发自己人生哲思的禅诗闻名,多寓人生哲理于自然风物之中,寓意深远。他的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生平事迹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是南宋时局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南下侵扰,民族矛盾激化,而统治者却偏安江南一隅,沉湎于歌舞升平。释洵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忧虑。他看到国家的颓败,百姓疾苦,心中充满悲愤。 在此期间,释洵的人生经历也不平凡。他出家后,云游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陆游、辛弃疾等著名文士。他们共同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通过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释洵在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中,思想得到了升华,文学才华也得到了磨砺。 总的来说,《偈二十二首 其一》这首诗是释洵在南宋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创作出来的。他以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爱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