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二十二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二十二首 其三
万人丛里求知已,百草头边识老僧。 从此更无回避处,三头两面得人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在寻常花草间结识高人。此后不再有任何避讳,坦诚相对却仍遭他人厌恶。
去完善
释义
"偈二十二首 其三":这是一首古体诗,出自宋代诗人释洵的《偈二十二首》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追求知识、认识自我与接纳他人的思想。 1. "万人丛里求知已":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音知己。其中,“万人丛”指的是众多的人群,这里用以象征纷繁复杂的世事;“求知已”表示寻求与自己有共同理想、志趣相投的人。 2. "百草头边识老僧":在田间地头的百草旁认识隐居的老僧人。这里的“百草头”是古人用来比喻田间的庄稼,而“老僧”则代表了作者自身,借以表现作者的禅意、隐逸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从此更无回避处":从此不再回避与人交往或冲突。这句话意味着作者愿意正视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无论好坏,都勇敢地面对和接受。 4. "三头两面得人憎":指直言不讳、坦率真实,反而会遭人讨厌或非议。这里的“三头两面”形容说话不拐弯抹角,有什么说什么;“得人憎”表示因这种真诚的态度而被误解或者遭到反对。
去完善
赏析
《偈二十二首 其三》是宋末元初的僧人释洵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在世间寻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诗中以“万人丛里求知已”和“百草头边识老僧”为喻,描述了作者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以及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智慧的经过。这首诗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应有回避和遮掩,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同时,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十二首 其三》是宋朝诗僧释洵所作的一首偈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初,即宋真宗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禅宗佛学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释洵作为一位禅宗诗僧,他的一生充满了宗教修行和诗歌创作的双重追求。他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他对禅意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在创作这首偈诗的时期,释洵经历了诸多人生际遇,如云游四方、参禅问道、与同道交流等。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这种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同时,在这一时期,禅宗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释洵也不例外,他将禅宗哲学融入到诗歌创作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远的哲理和人生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