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平翠阁

标题包含
平翠阁
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 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 从为远游客,忘却归来计。 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 湖山多变态,横斜光景异。 随山转朱阁,临顾穷幽邃。 惟有宣公楼,浮空堆乱翠。 疑是水仙人,临墙露高髻。 道人迹爱山,朝昏阅终岁。 最爱烟雨中,半掩青罗袂。 我来悲岁晚,风霜扫昏翳。 不见岭头云,未尽登临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处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林之中,双耳和双眼早已习惯这般朴素的风景。 听闻浙江西部的山区,那里的风景让人朝思暮想,仿佛是在梦中期盼了一整年。 打算去那遥远的地方做一回头无牵挂的旅行者,不再计划归期。 想买下一块湖边的土地,与世俗的一切断绝关系。 湖光山色千变万化,横斜的景色差异无穷。 随着山路转折的亭台楼阁,每一处都值得深深探寻。 唯有那宣公楼,仿佛漂浮在空中,翠绿的树木围绕其周。 看那临湖的水仙,如同仙女临风,露出高高的发髻。 道士们偏爱山间的足迹,朝朝暮暮都徜徉在风景中。 最欣赏那烟雨中的景色,云雾弥漫,若隐若现。 我来得太晚,只能看到冬天的景象,那些风霜扫过的天空略显昏暗。 看不见山顶上的云朵,也未能完全实现攀登的愿望。
去完善
释义
1. 浙西:指浙江省西部。 2. 归来计:指回家的计划。 3. 湖上田:指西湖边的田地。 4. 谢绝:婉言拒绝。 5. 横斜:指不规则的形状或走向。 6. 朱阁:红漆的楼阁。 7. 宣公楼:浙江嘉兴的一座楼,以宋代名臣赵构(字宣卿)命名。 8. 水仙:水中的神仙,这里形容湖面景色如仙境。 9. 高髻:高高的发髻,这里用来形容仙女或仙人的形象。 10. 道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11. 爱山:喜欢山。 12. 青罗袂:绿色的罗衣袖子,比喻雾气缭绕的山色。 13. 岁晚:一年将尽的时候。 14. 扫昏翳:扫除昏暗和遮挡视线的物体,使视野变得清晰。 15. 登临意:登山游览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平翠阁》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一首描绘浙江西山风景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的生活,表达了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联“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作者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家坐落在山水之间,厌倦了繁华喧闹的城市生活。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颔联“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作者听说浙江西山的美丽风光,心中充满了向往,仿佛多年以来都在梦中向往着那个地方。这两句诗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渴望和追求。 颈联“从为远游客,忘却归来计”,作者决定做一个远方的游客,暂时忘记回家的打算,去追寻那美丽的景色。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风景的执着追求。 尾联“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作者想购买湖上的田地,远离尘世纷扰,过上隐居生活。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浙江西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翠阁》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词。此词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即陈师道的青年时期。在元祐年间,正值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陈师道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文人,他本人也自幼喜爱文学。然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境逐渐衰落,使他不得不靠自己的才学去谋求生计。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陈师道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元祐年间,陈师道结识了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大家,他们的影响使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平翠阁》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词中以“平翠”为引子,描绘了词人在阁楼之上所见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