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纪
生无机巧姿,所贵唯实践。
探玄发尽霜,穷胜足重趼。
渡水识归源,看云悟舒卷。
宁教身不遭,颇谓首难俛。
余年辞畏途,灭迹向绝巘。
形骸未全枯,嚣烦幸俱遣。
中心本难诬,万事不欲辩。
手把楞伽经,交趺对鑪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物没有机巧之姿态,重要的是实际的行动。挖掘真理直至满头霜雪,追求胜利足以让脚底结茧。渡过流水方能识得回归的源泉,看云卷云舒便能领悟其中的智慧。宁愿让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却也认为首屈一指的事物难以做到。年老的我已经辞去了害怕的道路,消去了自己的踪迹来到了极高的山巅。我的身体虽然尚未完全干枯,但是喧嚣烦恼已经离开了我的身边。我的心无法被欺骗,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辩解。我手中握着《楞伽经》,双脚交叉相对炉火中的篆香。
去完善
释义
1. "实践":实际去做,这里表示注重实际行动而不尚空谈。
2. "探玄":探索深奥的学问。
3. "发尽霜":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4. "穷胜":追求胜利或成功。
5. "重趼":手脚掌上磨出的硬皮,这里指旅途艰辛。
6. "渡水识归源":喻指经过磨难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7. "看云悟舒卷":观察事物的变化以理解生活的真谛。
8. "宁教身不遭":宁愿让自身遭遇困难。
9. "颇谓首难俛":认为做人要有骨气。
10. "畏途":险恶的道路,比喻艰难处境。
11. "绝巘":极高山峰,喻指隐居修行之地。
12. "形骸未全枯":形体尚未完全衰老。
13. "嚣烦":喧闹烦恼。
14. "欲辩":想要辩解。
15. "手把楞伽经":手里拿着《楞伽经》。
16. "交趺对鑪篆":盘腿坐着面对炉火和香篆。
去完善
赏析
《自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处世哲学的深思熟虑。诗中,诗人阐述了自己秉承“无巧伪”的生活态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在生活中发现真实和真理,通过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如水、云等,体悟人生的真谛。他倡导从容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内心的坚定与纯洁。此外,他还提到自己愿意离开纷繁复杂的世界,追求心灵的宁静。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价值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之中,而并非外界的纷扰和喧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纪》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即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释文珦,字叔辩,浙江嘉兴人,生活在宋朝时期。他早年出家为僧,后因不满佛教教义的狭隘和虚伪而还俗。他还俗后,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和道家学说,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儒、释、道三教并立。儒家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佛教则宣扬因果报应、慈悲为怀。这种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氛围,使得释文珦能够在不同的宗教思想之间自由穿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自纪》这首诗中,释文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释文珦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