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春之海山雨后访王渊明知县
谁问春泥没履牙,萝门窈窕绿差斜。
幽芳松菊渊明径,深秀溪山摩诘家。
默照佛灯寒不掉,对缘心鉴浄无瑕。
仍闻懒甚融居士,庭鸟几番狼藉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问春天泥土里是否藏着足迹,藤萝编织的门显得幽深而又绿意盎然。陶渊明经过的地方开满了菊花和松香,王维家的山林溪水清澈而秀丽。寂照佛灯在寒冷中持续燃亮,心性洁净如明镜无染尘埃。据说那位懒散的融居士啊,庭前的鸟儿把花朵弄得零落不堪。
去完善
释义
1. 甲寅:干支纪年法中的“甲寅”指虎年,此处应是指作者生活时期的某一特定年份;
2. 海山:此地名或指中国沿海的某座山,也可能是在描绘理想中的山水景象;
3. 雨后:诗句描绘的是在一场春雨之后的环境与情景;
4. 王渊明:诗中提到的知县姓名,此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
5. 没履牙:形容道路泥泞不堪,行走困难;
6. 萝门:有藤萝遮蔽的门廊或者门户,此处在描述环境的特点;
7. 窈窕绿差斜:用以形容草木生长繁茂、绿意盎然的景象;
8. 幽芳松菊渊明径:此处借用陶渊明的松菊意象,暗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境界;
9. 深秀溪山摩诘家:以王维的溪山诗意象,暗喻王渊明居所的景色之美;
10. 默照佛灯寒不掉:描写静寂的庙宇环境,其中的佛像禅意浓郁;
11. 对缘心鉴浄无瑕:诗人表达了心无杂念,心境清静的意愿;
12. 仍闻懒甚融居士:此处借用了李侗的典故,称赞王渊明的洒脱豁达;
13. 庭鸟几番狼藉华:写庭院内因鸟雀筑巢而显得杂乱美丽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甲寅春之海山雨后访王渊明知县》,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海山地区拜访王渊明知县的情景。首联通过描写春天的泥泞和罗门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颔联则通过对松菊、溪山的描绘,表达了对渊明和摩诘两位诗人作品的赞赏和向往。颈联则以佛家的智慧和心态来看待生活,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尾联则以懒融居士的故事为引子,表现出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惜。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诗歌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体现了释正觉作为诗人的才情和见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甲寅春之海山雨后访王渊明知县》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的春季。在这个时期,释正觉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行至海山地区(今浙江温州附近)时,适逢春雨过后,便寻访了时任知县的友人王渊明。
在这一历史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民族矛盾尖锐。然而,文化方面依然繁荣昌盛,文人墨客多怀忧国之情,寓情于山水之间。释正觉作为禅僧,亦受其影响,借咏自然之景,抒发了他对友人以及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这首诗歌颂了雨后清新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逆境中的相互慰藉及共同坚守信念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