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徐致州交代赐第归亲庭

标题包含
送徐致州交代赐第归亲庭
九五飞龙阐文化,明光亲策穿杨射。 重瞳左右列臯夔,鹄立胪传玉阶下。 乙科首冠持橐门,衣钵家声传子舍。 扶阳一经世青毡,天语褒嘉增宠假。 衣冠盛事耀儒绅,马走牛医皆衒咤。 君才端合连八科,丽藻明玑美无价。 他年落笔中书堂,更分跋烛金銮夜。 诏成速招赞普朝,感动宁须奉天赦。 廼翁东山倾士望,内集风流继诸谢。 买船径度子陵滩,不待琼林沾玉斚。 谓言归心驰寝门,戏彩趋庭及槐夏。 顾我惭称李耳孙,冗散时遭官长骂。 效颦累月漫笞儿,行矣归田老耕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洪(1920年-2007年),原名李洪烈,字子云,号青莲居士,四川乐山人。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草圣”。 李洪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李熙垣是清朝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飞龙在天”寓意君王治国和道统弘扬; “明光射雕”表示选拔人才、选拔精英。如今对应的话则是:“国泰民安”,“举贤任能”。 古文中 “重瞳左右列皋夔”是讲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是杰出的辅政之才;今天的说法可以是:“治国理政的优秀团队”。 而“乙科首冠持橐门,衣钵家声传子舍” 是说这个家庭一门书香,世代传承。现在可以理解为:“家风淳厚,诗书传家”。 “扶阳一经世青毡,天语褒嘉增宠假” 描述的是受到皇上的宠爱与赞誉,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长。可以对应现在的表达:“深受器重,步步高升”。 接下来的诗句涉及到儒雅风范的影响力,尽管古代与现代的具体表现方式不同,但"君子之风"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令人敬仰。 其中 "君才端合连八科,丽藻明玑美无价" 的意思是此人天赋非凡,满腹经纶,他的才华就像是璀璨的明珠一般耀眼。对应现今的表达可能是:“德才兼备,举世无双”。 还有 “他年落笔中书堂,更分跋烛金銮夜” 是说有一天他会成为国家的中枢,备受瞩目。如今可以理解为:“步入政坛,任重道远”。 而 “诏成速招赞普朝,感动宁须奉天赦” 这句,描绘的是这个人辅助君主立下丰功伟业,国人皆受感动,无须用天子的名义褒扬。这与如今的"民心所向,众望所归"颇为相似。 接下来的诗句讲述的是这个家族的家风优良,子孙后代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此来展现整个家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觉得自己才能平平,最后决定辞官回乡,安享晚年。这其中的心境与如今人们常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去完善
释义
1. 九五飞龙:指皇帝即位。九五,《易经》乾卦第五爻,代表帝王之位。 2. 阐文化:宣扬文化教化。 3. 明光:指明光殿,汉唐时期皇宫中的重要建筑。 4. 穿杨射:指射艺高超。《史记·周本纪》载:“养由基射之,曰:‘此杨叶也。’复一矢,恰中其杨叶。”后用为善射的典故。 5. 重瞳左右列臯夔:形容朝廷上贤能之臣云集。重瞳,指舜的眼睛有双瞳,象征智慧。臯夔,指尧时的贤臣皐陶和夔,分别掌管刑狱和音乐。 6. 鹄立:如同天鹅般挺直站立,形容恭敬的样子。 7. 胪传:传达皇帝的命令或喜讯。 8. 乙科:唐代科举考试分为甲乙两科,乙科相对较低。 9. 持橐门:指担任国子祭酒的职位。 10. 扶阳:此处疑指《周易》中的卦象,象征和顺。 11. 天语褒嘉:指皇帝的赞誉。 12. 衣冠盛事:指儒家学者的荣耀之事。 13. 马走牛医皆衒咤:形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炫耀自己的本事。 14. 丽藻明玑:形容文采斐然,犹如明珠般璀璨。 15. 中书堂:古代中央官署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16. 跋烛:指夜间值班。 17. 金銮夜:指在金銮殿值夜班。 18. 诏成速招赞普朝:指迅速完成诏令并通知各地方官员。 19. 奉天赦:接受天子的赦免。 20. 廼翁:指父亲。 21. 倾士望:使士人敬仰。 22. 内集:指家庭聚会。 23. 风流:指美好的风尚。 24. 诸谢:指东晋时期的谢家,以谢安、谢玄等人为代表的著名家族。 25. 子陵滩:指东汉隐士严光的隐居之地。 26. 琼林:指皇家禁苑。 27. 玉斚:指玉制的酒杯。 28. 顾我惭称李耳孙:作者自谦为李耳的后裔。 29. 冗散:指闲散的职务。 30. 戏彩趋庭:指孝养父母。 31. 行矣归田:指辞官回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徐致州交代赐第归亲庭”,表达了诗人对徐致州的赞美、期望与送别之情。首先描绘了皇帝重视儒家文化的场景,以象征皇权的飞龙以及朝廷上官员云集的描绘表现皇帝对文化的重视。紧接着提到徐致州的才能和成就:他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且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和赏赐,表现出其家族显赫的地位和声望。 诗歌在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徐致州未来的期许:诗人在想象中勾勒出徐致州未来的辉煌仕途,期盼他有朝一日能身居要职,为国效力;而徐家世代书香门第,家风严谨,对此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诗人也透露了自己因无为而受到官员责骂的境况,并期望自己能像徐致州一样有所作为。整首诗情感浓烈,格调高昂,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徐致州的赞誉展现了诗人对他未来的热切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宋代诗人李洪所作的《送徐致州交代赐第归亲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 在这个时期,诗人在宫廷内外辗转任职,仕途浮沉。他与著名文人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往颇深,共同关注国家的治理和民生的疾苦。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他们的抱负并未完全得以实现。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抒怀言志的佳篇。 在诗人的这段人生际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家庭、亲情以及乡土之情的深深眷恋。这首诗歌以送别友人为契机,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