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晓晴

标题包含
晓晴
屋角勃姑时自唤,篱根络纬竞先鸣。 刈禾政想頳肩重,扬粃那愁瞇目轻。 考满我应书下下,赈荒人谓策平平。 回思旧岁民情恶,不但中山有啜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屋角勃姑(勃姑:鹁鸪鸟)时常自我呼唤,篱笆根部络纬(络纬:一种昆虫,即络腮胡子)争相鸣叫。 收割庄稼只想着肩头重担如火红,扬去糠秕哪有闲暇担心眯眼的小事情。 科举考试完毕我应该书写成绩中等偏下,赈济灾荒时人们认为政策一般般。 回想过去的一年间民间情况恶劣,不仅仅是中山有汤喝。
去完善
释义
1. 勃姑:即鹁鸪鸟,又名杜鹃。这里指屋檐下布谷鸟的叫声。 2.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因其发声如纺纱,故称。这里指篱笆根部的络纬竞相鸣叫。 3. 赪肩:红色肩膀,形容农民因劳作而晒红的肩膀。 4. 扬粃:扬场时的扬起的谷皮。 5. 瞇目:眼睛被扬起的尘土迷住。 6. 考满:科举考试合格者称为“考满”。 7. 书下下:指考试成绩较差。 8. 赈荒:指救济灾荒。 9. 策平平:策略平淡无奇。 10. 回思:回忆。 11. 旧岁:上一年。 12. 啜羹:喝粥。这里是比喻百姓生活困苦。
去完善
赏析
《晓晴》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农舍周围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屋角勃姑时自唤,篱根络纬竞先鸣”,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即农家小院的一隅。勃姑和络纬分别是指水鸟和蟋蟀,它们在屋角和篱根处争相叫唤,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为全诗奠定了朴实、自然的基调。 颔联“刈禾政想頳肩重,扬粃那愁瞇目轻”,通过农民劳作的场景来表达对农民的敬意。诗人想象农民们在收割庄稼时的情景,他们虽然肩膀酸痛(頳通赪,指红色,这里喻指疲劳),却依然精神焕发;同时,他们在扬起谷物的风轮中,虽然尘土眯眼,却并不在意。这两句既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品质,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颈联“考满我应书下下,赈荒人谓策平平”,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及国家的政务。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即将完成任期的官员,表示自己的政绩可能不尽如人意(下下,最低的等级);而对于国家救济饥荒的政策,他认为虽然成效平平,但也算是尽了责任。这些表述表现出诗人的谦逊与自省,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切之心。 尾联“回思旧岁民情恶,不但中山有啜羹”,诗人回顾了过去一年的灾情,表示民情恶劣,受到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他所在的地区。这句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从而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总之,《晓晴》通过描绘生动的田园景象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高度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严肃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一位关心民瘼、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晴》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90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虞俦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这段时间里,虞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还曾担任礼部侍郎,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然而,面对腐败的政治环境和战争带来的灾难,他感到无能为力。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在创作《晓晴》时,既表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流露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南宋中期,国家政治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尖锐。金国不断南侵,宋室被迫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尊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虞俦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