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绛萼梅初蕊,青条柳未阴。
群芳自先后,一气本无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红梅花刚刚绽放,翠绿的柳枝尚未遮阴。
各种花卉依次开放,自然之气并无偏爱。
去完善
释义
1. "绛萼":指红色的花萼,这里用来形容梅花。
2. "青条":指绿色的枝条,这里用来形容柳树。
3. "一气":原指自然界的一种气流或气势,这里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中的“一气本无心”也表达了万物生长、自然发展的道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诗人对生活体验的独特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范镇的《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一年份期间,正是宋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仁宗朝。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也是诗人墨客争相歌颂的时期。
范镇(966-1038年),字景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历任御史台主簿、右正言谏院、知制诰等职。作为一位政治家,范镇致力于国家治理,对民生和时政颇有见解。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较为富足,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尤其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形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并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春》这首诗就是范镇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从《春》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提到“官舍”和“公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切。这充分体现了范镇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担当精神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总的来说,《春》这首诗是范镇在北宋盛世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创作出来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