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泉
道侣殷勤凿石渠,金莲泉脉入灵都。
暗穿竹径仍清冷,为我烹茶敌酪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伙伴热情地在石头上开凿出河道,引来了美丽的莲花泉水流入这座古城。
即使我们在幽静的竹林小路上穿行,仍然感觉清凉无比,她们为我煮了一壶好茶,让我战胜了所有的困难。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金莲泉:这是一首描绘金莲泉景象的诗歌,金莲泉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的一处旅游胜地。
2. 道侣:此处指范镇的友人,即诗人一起游历的朋友。
3. 殷勤:热情周到。
4. 凿石渠:开凿石头形成的水渠。
5. 金莲泉脉:意指泉水从地下涌出,如同有生命的一般。
6. 灵都: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的是诗人游玩的地方犹如仙境一般美好。
7. 暗穿竹径:描述泉水的流淌路径,穿过竹林,流向远方。
8. 清冷:清凉寒冷,形容泉水的温度和环境氛围。
9. 烹茶:煮茶,泡茶的一种方法。
10. 酪奴:古代中国的乳制品,类似于现代的奶酪。
11. 敌酪奴:意思是烹茶的温度足够高,足以对抗酪奴的冰冷口感。这里表达了诗人享受烹茶的喜悦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脱俗的文人雅士品茶图。诗人首先通过“道侣殷勤凿石渠”一句,展现出道士们对泉水的热爱以及他们辛勤挖掘的场景。接着“金莲泉脉入灵都”一句,表达了泉水源于灵都的美好祝愿。接下来“暗穿竹径仍清冷”一句,通过描绘泉水的流动路径,使得读者仿佛能看到泉水穿过竹林、散发着凉意的美景。最后“为我烹茶敌酪奴”一句,则将主题引入品茗之境,诗人借用煮茶来与酪奴相抗衡,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以优美的画面,深邃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高尚品质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莲泉》是宋代诗人范镇的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范镇正值中年,他曾任官职,颇有政治抱负。然而,随着官场斗争的加剧,他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世事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范镇选择远离政治纷争,开始关注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盛行,文人墨客纷纷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才情和理想。同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也广泛传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范镇深受儒家、释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的现实关怀,又有释家和道家的超脱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