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府口
建邺重东南,爰从吴晋后。
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
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
问名良宾实,南渡此其口。
龙蟠虎踞地,永藉藩篱守。
六朝或易之,戎马辄腾蹂。
铁山此济师,竟致凶渠走。
扼吭傥得要,制敌果何有。
设险务究本,不独计山薮。
任吏所宜择,抚民所宜厚。
孤生恤纬意,南望凝竚久。
深愧行歌人,招邀话佳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京市位于江南,起源于东吴和西晋时期。
这座城市守卫着长江淮河交汇处,就像心脏与手腕之间紧密联系。
我的船经过南京江北岸,在烟雾之外,我看到了钟山。
询问名胜古迹,确实如传闻中所说,这就是南宋时的人们渡江的地方。
南京是龙蟠虎踞之地,历来都需要坚固的防线守护。
六个朝代在这里更替,但每次都有战马奔腾而来。
铁山这里是帮助军队集结的重要地点,竟然让敌军溃败而逃。
控制要害才能有效地抵御敌人,防御策略关键在于抓住根本。
设置险要地形,不仅仅是为了山林河流的保护。
任命官员需要考量他们的能力,安抚民众需要考虑他们生活的厚薄。
独自担忧国家大事,遥望南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深感羞愧于那些歌功颂德的人,我邀请他们一起共话美酒佳肴。
去完善
释义
建邺:古地名,今南京的古称。
爰:于是。
吴晋:指东吴和东晋两个朝代,它们都曾定都于建邺。
镇戍:指军事重镇和驻防部队。
淮江:淮河和长江。
历阳: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一带。
钟阜:指南京城内的钟山。
良宾实:指李宾实,南宋时曾任参知政事等职,与作者为友。
南渡:指南宋高宗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政权的历史事件。
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险要,如龙盘虎踞。这里指南京地形。
藉:借助,依靠。
藩篱:指屏障,防御工事。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先后在建邺建都的朝代。
易之:轻易改变战略。
戎马:战争。
腾蹂:践踏,破坏。
铁山: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的一座山,宋金战争中为宋军据守的要塞。
济师:增援部队。
凶渠:敌军首领。
扼吭:控制住要害部位。
傥:倘若,如果。
制敌:战胜敌人。
设险:设置险阻,以防范敌人进攻。
究本:探究根本原因。
山薮:山林和沼泽,代指山川地形。
任吏:指任用官员。
抚民:安抚百姓。
孤生:孤单的身世。
恤纬:忧虑国家大事。
凝竚:驻足停留。
深愧:深感惭愧。
行歌人:巡游唱歌的人,指歌伎。
招邀:邀请。
话佳酒:谈论美酒佳肴。
去完善
赏析
《泊府口》是南宋诗人陈造的作品,诗人在停泊于江宁府口时所作,描绘了南京的历史地理风貌,同时抒发了诗人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首联“建邺重东南,爰从吴晋后”,诗人以南京(古称建邺)的地理位置开篇,强调其在江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自三国时期的东吴和西晋以来就一直备受重视。
颔联“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描述了南京附近的军事部署,将江淮地区比作国家的“心腹”,暗示南京作为军事重镇的重要性。
颈联“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诗人在船上看向远处,只见烟波浩渺中的钟山巍峨耸立,为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尾联“孤生恤纬意,南望凝竚久”,表达了诗人担忧国事的情怀,他驻足向南望去,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泊府口》是南宋著名诗人陈造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秦桧当权,主张和议,投降派得势,使南宋人民处于外患内忧之中。陈造作为一名有民族气节的士人,对朝廷的苟且偷安深感痛心。他目睹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现实,借诗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在创作这首《泊府口》时,陈造已步入老年,他的心境也与年轻时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世事沧桑,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用简练的诗句描绘了停泊在府口江边的孤舟,表达了漂泊无依、孤独迷茫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