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春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淡淡的月光下,星星点点洒在静谧的秋千庭院;忧愁的云朵和苦涩的雨点轻轻落在莲花般的脸庞上。令人忧伤的燕子留下的脚印像红线一样难以忘怀;望着那静立的鸾鸟倩影,手里握着的团扇仿佛也成了烦恼的源泉。沉浸在香炉中的烟雾轻轻飘散;翠绿的池沼里,凋零的花瓣一片又一片。千言万语都无法道尽心中无限的思念与期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疏星淡月:形容寂静的夜晚,星星稀少,月亮不甚明亮。
2. 秋千院:指有人居住的院子。
3. 愁云恨雨:形容忧愁的心情如同乌云蔽日,阴雨连绵。
4. 芙蓉面:指美丽的女子的脸庞,这里借指美丽女子。
5. 燕足留红线:古人有剪燕足为记的习俗,相传燕子能传递书信。
6. 鸾影:比喻女子。
7. 兽炉:焚香的香炉。
8. 沉水烟:沉香木燃烧时产生的烟雾。
9. 翠沼:碧波荡漾的水池。
10. 一行写入相思传:用文字记录下的相思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疏星淡月秋千院”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寂寥的氛围。作者通过描绘“愁云恨雨芙蓉面”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忧伤与无奈。接下来,“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两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
紧接着,“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两句,描绘了一幅朦胧而凄美的画面,寓意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最后一句“一行写入相思传”,则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婉约动人,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张可久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鸿秋·春情》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元朝初期。在元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文化艺术也随之繁荣起来,此时的诗人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在这一时期,张可久是一位精通音律、博学多才的文人,他曾在官场中任职,但并未得到重用,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忧郁。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可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散曲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它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节奏深受人们的喜爱。张可久作为一位杰出的散曲作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塞鸿秋·春情》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文化繁荣但政治压抑的时期,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元代散曲艺术的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