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城下路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古老的城下道路上,冷风吹过,露水洒落,如今的人们在这里耕作,而脚下却是古人的坟墓。岸边沙洲,芦苇丛生,昔日奔流不息的河水已经汇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长安道上尘土飞扬,烈日炎炎,疲惫的旅客和饥饿的马儿都在寻找水源和草料。函谷关的开与关,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为何从古至今始终无人得以清闲呢?
六国的纷争,三秦的扫平,起初以为商山隐者还能安然无恙。他们骑马前来,带来书信,信中的话语如同荷叶被撕碎,像燃烧的莲叶一样激烈。这些隐逸的高人们沉浸于酒中乐趣,就像陷入了深沉的醉乡,找到了安宁之处。活着的时候忘掉世俗礼法,死去时淡忘名声,谁能说这些隐逸之士比不上刘伶之流呢?

去完善
释义
1. 《将进酒·城下路》: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宋词,出自宋代词人贺铸之手。
2. 城下路:指郊野的道路。
3. 今人犁田古人墓:现在的人在田里耕种,而他们的脚下却是古人的坟墓。
4. 岸头沙:河岸边的沙滩。
5. 蒹葭:一种水草,这里泛指水边环境。
6. 黄埃赤日长安道:形容尘土飞扬的长安古道,黄埃代表尘土,赤日代表阳光。
7. 倦客无浆马无草:旅人疲惫不堪,连马都没有食物和水。
8. 开函关,掩函关:函谷关的开合,暗喻朝代的更迭。
9. 六国扰,三秦扫:指战国时期六国的纷扰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安定局面。
10. 初谓商山遗四老:最初以为商山的四位老人已经离世。
11. 驰单车,致缄书:信使骑着快马送信。
12. 裂荷焚芰:比喻士人割舍过去的品行和声誉。
13. 接武曳长裾:文人墨客彼此间保持距离,暗示在动荡的年代,文人们也在躲避灾祸。
14. 高流:志行高尚的人。
15. 酒中趣:追求饮酒的乐趣。
16. 安稳处:避世隐居的地方。
17. 生忘形,死忘名:活着的时候忘记自己的形象,死去之后忘记自己的名声。
18. 二豪:指富贵和地位。
19. 刘伶: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以嗜酒著称。

去完善
赏析
《将进酒·城下路》赏析:
本词以“城下路”为引,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景象,而今人的耕作与古人的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接着,作者用“岸头沙”“带蒹葭”等意象,展现了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沧桑。接下来的句子中,“黄埃赤日长安道”描述了繁华的长安古道,但“倦客无浆马无草”则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奈。
下片则以历史的典故展开,提及战国时期的六国纷争和三秦的统一,以及商山四老的传说。“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表达了当时士人豪放的个性,以及他们对于酒的热爱。最后几句,作者表达了追求人生自由的理念,即“生忘形,死忘名”,认为这是超越世俗纷扰的最高境界。通过这首词,贺铸展现了其对于历史、人生和酒文化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进酒·城下路》是北宋词人贺铸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词作。据史书记载,该词创作于公元1100年左右,即宋徽宗时期。在这个阶段,北宋社会相对繁荣,但朝政却日渐腐朽。
当时,贺铸已年过半百,由于他的耿直性格和卓越才华,多次受到重用,但也因此遭受排挤。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现实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时代背景下,北宋的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知识分子受到尊重。然而,朝野之间盛行阿谀奉承之风,正直之士往往受到压制。在这样的环境下,贺铸借酒浇愁,抒发胸中壮志难酬的感慨。
因此,《将进酒·城下路》这首词便成为了贺铸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描写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境况,反映出北宋晚期社会的腐败和人心的失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