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吴茂远

标题包含
寄吴茂远
苏公堤畔系吟馿,知在垂杨第几株。 学校文章如画餠,朝廷官爵似呼卢。 春吟应欠梅花在,时事曾言楮币无。 惆怅湘湄分袂处,今看细雨长蘼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乐雷发(1250年-1323年),字声远,号雪矶,南宋末年著名文人。他出生于浙江乌程(今湖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乐雷发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苏东坡的苏堤旁边,一头会唱歌的驴子被系在柳树下。 学习如同画饼充饥,做官犹如赌博。 春天到了,却没有梅花的陪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并没有谈论货币的问题。 让我感到沮丧的是,我们分别在湘江岸边告别,今天却只能看到细长的草丛和细雨蒙蒙。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寄:写信给某人,表达思念之情。 2. 吴茂远:人名,与作者关系未详。 3. 苏公堤畔:指杭州西湖的苏堤,北宋文学家苏轼主持修建。 4. 系吟馿:在苏堤边休息并吟咏诗歌。 5. 知在垂杨第几株:描绘了诗人希望找到友人吴茂远的具体位置。 6. 学校文章如画餠:比喻文章华美,如画饼一般令人向往。 7. 朝廷官爵似呼卢:形容朝廷官员的地位如同赌场的赢家,竞争激烈。 8. 春吟应欠梅花在:春天的诗文中应该包含梅花的元素。 9. 时事曾言楮币无:谈论时事时曾提及没有楮币的问题。楮币,宋代的一种纸币。 10. 惆怅湘湄分袂处:感伤在湘江边的别离之地。 11. 今看细雨长蘼芜:现在看到细雨中生长的蔓延草,象征时间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的诗意和画境为铺垫,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诗歌的热爱。首句“苏公堤畔系吟馿”借用了苏东坡在杭州苏堤游玩时的典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美景之中共享诗意的情境。接下来的两句“学校文章如画餠,朝廷官爵似呼卢”,则表达了诗人对学校教育的失望和对官场浮华的不满。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春吟应欠梅花在,时事曾言楮币无”描述了春天里他们共同赏梅的美好记忆,以及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惆怅湘湄分袂处,今看细雨长蘼芜”中,“分袂处”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慨,而“细雨长蘼芜”则展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苍凉景象。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生活的感叹,又有对友情的珍视,给人以深沉而又婉约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吴茂远》是南宋诗人乐雷发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0年左右,正值南宋末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此时,乐雷发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一生历经官场沉浮,历任县尉、知县等职,但因不善于逢迎权贵而未能得到重用。晚年辞官回乡,以诗为伴,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众疾苦重重。乐雷发作为一名正直的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友人吴茂远的思念,表达了对故友的情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寄吴茂远》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反映了乐雷发作为一个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