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十四首 其十三
逝川常东流,白日易西没。悠悠天地间,二物何飘忽。促迫于生人,绿鬓成华发。昧者不自知,终朝常汩汩。利欲沈厥身,其本已先蹶。孰若缮真性,以自固灵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流水不停地向东流淌,太阳容易在西边落下。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这两种事物为何如此快速地变化?人们生活在其中,青丝变为了白发。愚昧的人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整天忙忙碌碌。利益和欲望使人沉沦,他们的根本已经动摇。不如修养真实的性情,以此稳固自己的灵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逝川:比喻流逝的时光或往事。
2. 常东流:河水经常向东流动,喻时间不断流逝。
3. 白日:指太阳。
4. 易西没:容易在西边落下,喻时间过得很快。
5. 悠悠:长久,无边无际。
6. 二物:指河流和太阳。
7. 飘忽:形容事物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8. 生人:指活着的人。
9. 绿鬓:乌黑的头发,指年轻时候。
10. 华发:花白头发,指老年时候。
11. 昧者:不明事理的人。
12. 终朝:一整天。
13. 汩汩:水流声,这里指忙碌奔波。
14. 利欲:追求名利的心。
15. 沈厥身:使身体陷入困境。
16. 本:根本,本质。
17. 已先蹶:已经先跌倒,喻指因为追逐名利而迷失自我。
18. 孰若:谁能像……那样。
19. 缮真性:修养真实的本性。
20. 以自固灵骨:用来稳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逝川常东流,白日易西没”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自然景象,为全诗定下了深沉而哲理的基调。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现象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奈,揭示了名利纷争中人们容易迷失自己真性的事实。
诗中以"促迫于生人,绿鬓成华发"来说明生活的压力使得年轻人在不经意间便已白头,意味着人生短暂且宝贵。然后指出“昧者不自知,终朝常汩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这个道理,整日忙碌于名利的追求。而这种无止境的追求最终会伤害到人的本质,导致自身“其本已先蹶”。
因此,诗人提倡我们应该去“缮真性”,即追寻真正的自我,并以此为基础来修炼精神世界,达到“以自固灵骨”的超脱境界。整体来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思和人文关怀,启迪人们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珍惜当下,追求真实的生活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十四首 其十三》是明朝诗人章云心所作的一组诗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以及美好往事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盛行,士人通过读书做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章云心正是通过勤奋学习,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然而,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章云心的仕途中,他遭遇了挫折和坎坷。这些经历使他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深切,对生活感慨良多。
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矛盾与斗争。一方面,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倡导道德礼仪,提倡士人为国为民献身。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这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章云心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章云心创作了《古意十四首 其十三》等诗篇。这些诗篇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时代的忧虑。通过这些诗篇,我们可以看到章云心在面临人生挫折时的坚韧品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