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瑞世颂
西华王母,紫虚元君。
咀嚼九日,偃仰三云。
毛竹秦娥,箫台周女。
夜骑天风,晓诣帝所。
琪花开盛,凤鸟歌雍。
霞旌舞翠,烟幢丽空。
金茎露飞,玉树月淡。
苍苔丹墀,红药宋槛。
北斗后德,阳春母仪。
飚乘鹤驱,霓裳羽衣。
懿淑靖都,恭柔慧闲。
金玉渊海,琼瑶丘山。
圣学光明,宝翰芳美。
四海歌谣,关雎麟趾。
仙仪冲粹,道性熙怡。
福禄来为,葛藟螽斯。
金鼎凝霜,玉炉煅月。
芝田黄芽,桂馆白雪。
青鸟不至,翠蓬忘归。
玉真瑞世,吾教光辉。
详延方士,酬酢道要。
营魄守雌,玄牝观妙。
广寒兔老,衡岳松青。
至尊万寿,永保坤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华的王母娘娘, 紫虚的高贵仙子.
享用九天, 安乐如云.
像毛竹般柔韧的女子, 和吹箫台的周朝女子一样娴雅.
夜里骑着风, 早上抵达上帝的住所.
灵花满布, 凤凰歌唱雍容华贵.
彩色的旗子摇曳生姿, 翠色萦绕.
金质的茎叶上露珠飘飞, 美丽的玉树在月光下显得宁静.
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 红色的芍药依着雕花的栏杆.
如同北极星后的美德, 春天的气息洋溢出母爱的礼仪.
快速地驾驶着仙鹤, 身着霓裳羽衣.
品质优异、安静内敛, 举止得体且智慧超群.
财富如深海和山峰一样广大.
学识精湛且光明磊落, 文章美丽且芬芳馥郁.
四海传唱着赞美诗, 像天鹅的歌吟.
仙界的气度醇厚, 自然的性情欢愉.
幸福与长寿都莅临, 祝福子孙繁茂.
金鼎凝聚了冰霜, 玉炉锻炼出月亮的光芒.
灵芝田里满是黄色的嫩芽, 桂花馆里的白雪还未消融.
青鸟没有出现, 翠绿的蓬草忘记回家的路.
真善美的世界, 我们的信仰更加灿烂.
详细地邀请道家的人, 讨论玄奥的道义.
精神内敛,回归母亲的怀抱,探索生命的奇妙.
广寒宫中的兔子已经老去,衡山南岳的松树依然青青.
愿至高无上的皇帝长寿,永远保护国泰民安.
去完善
释义
《玉真瑞世颂》是元朝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长诗,主要用于赞美道教神仙西王母和紫虚元君的盛世景象。
1. 西华王母,紫虚元君:这里主要指的便是道教神话中的两位重要女神。“西华王母”即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是中国神话中掌管长生不老的女神;“紫虚元君”则是她的另一称谓,代表了她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2. 咀嚼九日,偃仰三云:这两句描绘了西王母日常生活的场景,表示她悠闲自在,吞吐云雾。
3. 毛竹秦娥,箫台周女:这两句提到了两个典故。“毛竹秦娥”是指秦始皇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女子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收藏了一批竹简,后因避祸躲藏在毛竹林中,所以后世称她为“毛竹秦娥”。而“箫台周女”则是指春秋时期的周朝公主,据传她曾游历各地寻找乐师,最后终于找到一位善于吹箫的音乐家,成为一段佳话。
4. 夜骑天风,晓诣帝所:这两句描述了西王母夜间骑着天风出行,清晨抵达帝所的景象。
5. 琪花开盛,凤鸟歌雍:这里的“琪花”指的是仙境中的花朵,“凤鸟”则是象征吉祥的神鸟。这句描绘了仙境中鲜花盛开、神鸟歌唱的美景。
6. 霞旌舞翠,烟幢丽空:“霞旌”指的是仙人的彩带,“烟幢”则是仙境中的烟云。这句描述了仙人们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场景。
7. 金茎露飞,玉树月淡:这两句描绘了仙境中的景象,金茎上露珠晶莹剔透,玉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幽。
8. 苍苔丹墀,红药宋槛:这两句描述了仙境中的建筑景观,苍翠的苔藓覆盖在红色的台阶上,红色的芍药花映衬着宋朝的建筑风格。
9. 北斗后德,阳春母仪:这两句赞美了西王母的德行与威仪,如同北斗七星照耀四方,又如春天的阳光温暖万物。
10. 飚乘鹤驱,霓裳羽衣:这两句描绘了西王母出行时的盛况,她乘坐着飞鹤,身着霓裳羽衣,飘飘欲仙。
接下来的诗句主要是对西王母美好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她庇佑众生的期许。
去完善
赏析
《玉真瑞世颂》是白玉蟾对道家的赞美诗。他以西华王母、紫虚元君等道教形象为象征,描述了道教的仙境、美景和仙人生活。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哲理和神仙境界的热爱与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真瑞世颂》是南宋著名道教学者、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颂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白玉蟾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本名葛长庚,字白虚,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据传,他在五岁时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成人。在家庭的影响下,他自幼热爱道教文化,对道教经典有着深厚的研究。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屡试不第。这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情绪,从而转向道教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
在白玉蟾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蒙古等民族的侵扰之下,人民生活困苦,国运衰微。这种社会背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道教信仰,希望通过道教的力量来拯救众生。在他的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综上所述,《玉真瑞世颂》这首诗歌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对道教信仰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