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鱼歌
君不见东海有鲤钓不上,冯夷翻江春浩荡。
渔者归舟载月明,一声雷震桃花浪。
又不见北溟有鲲能吞舟,浪屋涛山相拍浮。
忽朝击水三千里,九万扶摇吴叶秋。
道人放浪游太乙,一泓寒玉浸春碧。
十丈晴波何浄明,百尾巨鱼自跳踯。
锦鳞铁鬣红玉鬐,珠齿冰腮紫金脊。
绿玻瓈里飞璚梭,碧琉璃中掷金尺。
吾疑汉室曾漏网,否则禹门曾点额。
钓台千古松风寒,渭水一竿霜月白。
子产之意徒洋洋,庚氏之呼可策策。
有时听琴跃水心,有时认履伏池侧。
古人观棠有何心,今朝鉴止输闲客。
群鱼群鱼听我语,太乙真人在何许。
尚埋头角守污池,不展爪牙上星渚。
种成红杏不骑去,留向人间作霖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没有看到东海的鱼难以捕捉,冯夷掀起浩荡的春天海浪。
渔船载着明月归来,一道春雷在桃花浪中炸响。
也没有看到北方的大海里有吞船的大鱼,它们在波涛中翻涌起伏。
突然有一天它们翻腾起了三千里水花,在空中飞翔了九万里。
修道之人随意畅游在天空中,清澈的湖水映照出春天的绿意。
十丈的水面多么洁净明亮,巨大的鱼跳跃着玩耍。
这些鱼鳞片厚实,红色的背鳍,牙齿像珍珠,脊背是金色的,在玻璃般透明的水中翻飞,闪闪发光。
我觉得这些鱼可能是汉朝时期漏网之鱼,否则就是禹门也曾经认识它们。
千年以来的钓鱼台上松风凛冽,渭水边的一竿鱼线犹如披着霜月的白色长笛。
子产的意愿或许只是随意的抒发,而庚氏的声音则是能够激励人的。
有时候它们随着水心的琴声跃出水面,有时候在池塘边上看着行人的鞋子。
古人看鱼时有什么想法,现在我们在旁观鱼的时候也只是悠闲度日。
鱼儿们,鱼儿们,听我说,太乙真人此刻在何处?
他仍然待在水底,没有展现出他的力量和才华,没有飞往星星聚集的地方。
他未能骑着红色杏花去往天空,而是留在了人间滋润万物。
去完善
释义
1. 东海:我国最大的海域,位于亚洲东部,介于北纬23°07′54″的闽粤交界至北纬122°40′58″的台湾山东端连线以东,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海域。
2. 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3. 北溟:指北海,即今贝加尔湖。
4. 鲲:一种大鱼,相传能化身为鹏。
5. 击水:拍打水面。
6. 九万:形容极高的天空。
7. 扶摇:盘旋而上;腾飞。
8. 太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9. 泓:深水。
10. 春碧:春天的绿水。
11. 晴波:阳光照耀下的波浪。
12. 跳踯:跳跃活动。
13. 锦鳞:美丽的鱼鳞。
14. 铁鬣:硬而长的鱼鬣。
15. 红玉鬐:红色的鱼鳍。
16. 珠齿:像珠子一样的牙齿。
17. 冰腮:冰冷的鱼腮。
18. 金脊:金色的鱼脊。
19. 绿玻璃:绿色的湖面。
20. 飞琼梭:形容鱼儿在水中穿梭。
21. 碧琉璃:形容清澈的湖水。
22. 掷金尺:形容鱼儿在水中划动的样子。
23. 汉室:汉朝的皇室。
24. 禹门:传说中的龙门。
25. 钓台:钓鱼的地方。
26. 松风: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
27. 渭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一条河流。
28. 子产:郑国的一位贤臣。
29. 庚氏:古代一位善于捕鱼的渔民。
30. 策策:方言,形容捕鱼的声音。
31. 听琴跃水心:形容鱼儿听到音乐在水中心跳舞。
32. 认履伏池侧:形容鱼儿在水中安静地生活。
33. 鉴止:观看静止的水面。
34. 输闲客:输给闲散的人。
35. 群鱼群鱼听我语:这里是诗人对群鱼的劝诫。
36. 太乙真人:道教中的一位神仙。
37. 星渚:天上的星宿。
38. 红杏:红色的杏花。
39. 霖雨:连绵的雨。
去完善
赏析
《观鱼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鱼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凡俗、寄情山水的情怀。诗人通过对比东海鲤鱼和北溟鲲鱼的形象,表现出了鱼儿的自由奔放和无限生机。同时,诗人也借用了历史的典故,如汉代的漏网之鱼,以及子产和庚氏的故事,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赞美。同时,诗人也对鱼儿进行了劝诫,希望它们能够摆脱污浊的环境,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鱼歌》是南宋著名道士、诗人白玉蟾的一首描绘观赏鱼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段时间里,白玉蟾由于政治斗争和宗教纷争,生活颇为坎坷。他曾在江西庐山附近的江州担任书记,后来因为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此后,他游历四方,寻访名山古刹,修行道教。
在《观鱼歌》所处的时代,即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喜欢以诗画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由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因此,观赏鱼类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消遣活动之一。
白玉蟾的《观鱼歌》正是通过对观赏鱼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他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畅游的场景,以及对观鱼者的喜悦之情。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白玉蟾的高超艺术才华,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