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读书处
主人之室隔清洲,日日华牋空自酬。
书似岘碑看即泪,人非萱草遇还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主人的房间与河中小岛相隔,每天都看着精美的信纸却无人可寄。读起书信就像看到岘山石碑一样不禁流泪,每当想起故人更是忧愁不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辅:宋朝文人。
2. 寄外读书处:指远在他乡的读书地方。“寄”表示寄托,在这里寓居的意思。
3. 主人:指作者自己。
4. 清洲:此处具体地点不详,可能为作者家乡的某个地方,或者是指一个地方名。
5. 日日华牋:每天写的华丽笺纸。
6. 华牋:有华丽装饰的纸张,此处代指书信。
7. 空自酬:白白地自我安慰。
8. 书似岘碑:比喻书籍珍贵如同岘山碑石。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山中有一座碑刻,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所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9. 看即泪:看到就会流泪。
10. 人非萱草:意为人不如萱草。萱草是一种植物,又称忘忧草,相传可以使人忘记忧愁。这里以萱草喻人,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
11. 遇还愁:遇见故人仍然感到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首句“主人之室隔清洲”,通过描述主人居住的地方远离清澈的水洲,表达了诗人在地理空间上的孤独感。第二句“日日华牋空自酬”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情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挂念和盼望相见的心情。
接下来,诗人以“书似岘碑看即泪”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句借用了岘山碑的典故,意指看到来信就泪流满面,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紧接着的“人非萱草遇还愁”则借用萱草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即便是在相聚的时刻,也依然无法摆脱那份无尽的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寄外读书处》情感真挚、深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外读书处》是清代诗人龙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对远方亲人寄书的期待,表达思念之情。这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寄外读书处》大约创作于清朝初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龙辅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她的丈夫在远方求学,她则在家中留守。在这段时间里,她独自一人承担了家庭的责任,同时也承受着思念丈夫的煎熬。这种生活经历使她对远方的亲人产生了深深的挂念,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我们来看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清朝初期,科举制度依然盛行,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科举,寻求功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龙辅的丈夫选择外出求学,希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从而光宗耀祖。然而,这也使得龙辅不得不独自面对家庭的重担,思念丈夫的情绪也愈发强烈。
综上所述,《寄外读书处》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清朝初期的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龙辅因丈夫外出求学而独守空闺,承受着家庭责任和思念之苦。这些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