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淮山隐隐。
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
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
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
有泪无言对晚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旧恨未消,又添新愁,面对渐逝的春光,唯有默默流泪,无语凝噎。
去完善
释义
淮水:即淮河;烟波:形容水面广阔且笼罩着薄雾。
去完善
赏析
此词开篇以“淮山”和“淮水”起兴,通过山水景象勾勒出一幅苍茫辽阔的画面,同时借助“隐隐”“悠悠”的叠词运用,强化了空间的深远感和时间的延展性。接着,“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烟波万顷愁”,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绪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赋予读者强烈的共鸣。
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山长水远”不仅描绘地理上的距离,更暗示离别的不可逆转,以及归乡希望的渺茫。“遮住行人东望眼”则刻画了一种无奈与怅惘——即便极目远眺,也难以穿透重重障碍看到故土。最后两句“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直抒胸臆,把积压心底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晚春时节本就容易引发伤怀,而此时身陷异乡、家国破碎,使得这份悲哀更加浓烈。整首词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情景交融,堪称咏叹离乱之痛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淮上女生活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当时金兵南下侵扰,淮上女被掳掠北去。在押解途中,她途经淮河一带,目睹眼前山水,思及故土难归,不禁悲从中来。千里淮山隔断了家乡的视线,悠悠淮水承载着无尽忧愁。作为一个柔弱女子,在国破家亡之际,面对山河破碎,内心充满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于是写下这首饱含血泪的词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