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孙权劝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劝勉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
2. 初:开始的时候。
3. 权:这里指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之一。
4. 吕蒙:字子明,是东吴的一位重要将领。
5. 当涂掌事:在重要的职位上掌握事务。当涂,指的是负责政事的职位。
6. 辞:推辞,拒绝。
7. 军中多务:军队里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
8.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9.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儒家经典。
10. 为博士:做学问深厚的人。博士,古代官职,这里指学问深厚的人。
11. 涉猎:广泛阅读。涉,涉及;猎,收集。
12.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上的事情。见,了解;往事,过去的事情。
13. 孰若孤:谁像我一样忙碌呢?孰,谁;若,像;孤,我。
14. 自以为大有所益: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自,自己;以为,认为;大有所益,有很大好处。
15. 及:等到。
16.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大臣。
17. 过寻阳:经过寻阳。过,经过;寻阳,古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18. 论议:讨论政事。
19. 才略:才能和谋略。
20. 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没有见识的人了。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指原来没有学识的吕蒙。
21.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分别一段时间后,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对方。士别三日,指分别一段时间;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22.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鲁肃的尊称。
23. 何见事之晚乎:为什么你现在才看出这个事实呢?见事,看事情;晚,后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学习的劝诫诗。诗歌借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表达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改变观念和看待事物的态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诗歌的开头通过孙权的口吻表达了其对吕蒙的期望和要求。他以"当涂掌事"的权力身份,劝勉吕蒙抓紧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虽然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但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读书的好处,使得吕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开始认真学习。
接下来,诗歌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和敬拜,展现了吕蒙通过学习取得的显著成果。这使得读者意识到,只要下定决心,付诸实践,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取得进步,实现自我提升。
最后,诗人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名句结尾,强调了每个人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整首诗歌充满了积极的劝勉意味,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孙权劝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古文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84年左右,正值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司马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年轻时期的官运亨通,到中年时期因为政治斗争被贬谪,再到晚年时期成为一代名臣,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在这个时期,北宋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危机四伏的阶段。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外患不断,尤其是辽和西夏的威胁使得北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光深感国家的危难,希望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才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因此,在《孙权劝学》一诗中,司马光通过讲述孙权劝说吕蒙读书的故事,强调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这也反映了司马光本人的教育观念和政治抱负,即希望通过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