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采石遇顺风

标题包含
采石遇顺风
我观挽强弓,去镞不可止。 弓力小有尽,所至亦无几。 又观鸿鹄飞,冲霄势难已。 天高羽翼倦,俄复知还矣。 何如我行舟,雄风东北起。 危樯张横幅,波涛涌前水。 青山掠窗户,白浪送舟尾。 快哉一帆速,何止万牛比。 飞蓬偶飐滟,稚子且忧喜。 众曰无彼惧,天借此风只。 鸣钲十数过,瞬目三百里。 嗟我出修门,江浙半经履。 轻舟纵壑便,未见捷如此。 颇闻顺逆势,殆似倚伏理。 逆境当反视,顺亦无自侈。 今朝进固锐,明日去还弛。 迟速本何常,付之造物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尝试拉紧长弓,箭矢无法阻止。 弓的力量有限,射程也不过如此。 再看看天上的鸿鹄,它们冲入云霄的气势难以遏制。 在高空翅膀也会疲惫,然后再次降落。 我的行舟又如何呢?强大的东北风正刮起。 高高的桅杆展开横幅,波涛汹涌在船头。 青山从窗户外划过,白色的浪花陪伴在船尾。 扬帆而行的感觉多爽快,比得上千万头牛。 飞蓬偶然飘过水面,稚子既担忧又欢喜。 众人说没有恐惧,这是上天的恩赐之风。 敲响了十几次的铜锣,转眼之间已经航行了三百里。 唉,我从京城出来,江浙一带已走过了半程。 乘着轻便的小船畅游,从未见过如此快速的旅程。 我听说关于顺势和逆势的道理,大概就像是对立统一规律。 面对逆境应该审视自身,顺利时也不要自满。 今天的进步固然可喜,明天或许就需要放慢脚步。 速度的快慢原本无常,一切都交给造物主吧。
去完善
释义
1. "我观":指诗人观察。 2. "挽强弓,去镞不可止":意指拉紧强劲的弓,射出的箭无法阻挡。 3. "弓力小有尽":弓的力气总是有尽头的时候。 4. "鸿鹄飞":借指高飞的鸟。 5. "冲霄":冲向天空。 6. "俄复":一会儿就。 7. "何如":比较的意思。 8. "雄风":大风。 9. "危樯":高耸的船桅。 10. "横幅":风帆。 11. "涌前水":激起前面的波浪。 12. "飞蓬":疾飞的蓬草。 13. "飐滟":风吹水面的波动。 14. "稚子":孩子。 15. "鸣钲":敲击铜锣。 16. "修门":楚国的城门。 17. "江浙":长江下游地区。 18. "纵壑":指顺着水流航行。 19. "顺逆势":顺利和不顺的情况。 20. "倚伏理":道家的阴阳交替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采石遇顺风”为题,通过三问三答的方式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阐明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独特见解。首先,诗人质疑拉弓射箭的威力是有限的,即使借助工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生活中看似顺利的事情相仿,其实际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紧接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鸿鹄冲天时的壮观景象,虽然可以直冲云霄,但终因体力不支而不得不返回,这也暗示了即便是鸿鹄这样的强者,也有无法克服的难题。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讲述了他在行舟中遇到了顺风,此时的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与自由,这使得他对生活的看法有了新的思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诗人认识到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其实是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今天顺风顺水,明天可能就会遇到挫折,这正是事物的两面性。 整首诗既展示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面对顺境时,我们不应过分得意;而在遭遇逆境时,我们又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最后诗人把生活的种种变数归结为造物的安排,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境界,也是对命运的最本质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石遇顺风》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后半叶。 在创作这首诗时,袁说友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然而,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侵,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袁说友和其他文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无法施展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