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遇顺风
我观挽强弓,去镞不可止。
弓力小有尽,所至亦无几。
又观鸿鹄飞,冲霄势难已。
天高羽翼倦,俄复知还矣。
何如我行舟,雄风东北起。
危樯张横幅,波涛涌前水。
青山掠窗户,白浪送舟尾。
快哉一帆速,何止万牛比。
飞蓬偶飐滟,稚子且忧喜。
众曰无彼惧,天借此风只。
鸣钲十数过,瞬目三百里。
嗟我出修门,江浙半经履。
轻舟纵壑便,未见捷如此。
颇闻顺逆势,殆似倚伏理。
逆境当反视,顺亦无自侈。
今朝进固锐,明日去还弛。
迟速本何常,付之造物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尝试拉紧长弓,箭矢无法阻止。
弓的力量有限,射程也不过如此。
再看看天上的鸿鹄,它们冲入云霄的气势难以遏制。
在高空翅膀也会疲惫,然后再次降落。
我的行舟又如何呢?强大的东北风正刮起。
高高的桅杆展开横幅,波涛汹涌在船头。
青山从窗户外划过,白色的浪花陪伴在船尾。
扬帆而行的感觉多爽快,比得上千万头牛。
飞蓬偶然飘过水面,稚子既担忧又欢喜。
众人说没有恐惧,这是上天的恩赐之风。
敲响了十几次的铜锣,转眼之间已经航行了三百里。
唉,我从京城出来,江浙一带已走过了半程。
乘着轻便的小船畅游,从未见过如此快速的旅程。
我听说关于顺势和逆势的道理,大概就像是对立统一规律。
面对逆境应该审视自身,顺利时也不要自满。
今天的进步固然可喜,明天或许就需要放慢脚步。
速度的快慢原本无常,一切都交给造物主吧。
去完善
释义
1. "我观":指诗人观察。
2. "挽强弓,去镞不可止":意指拉紧强劲的弓,射出的箭无法阻挡。
3. "弓力小有尽":弓的力气总是有尽头的时候。
4. "鸿鹄飞":借指高飞的鸟。
5. "冲霄":冲向天空。
6. "俄复":一会儿就。
7. "何如":比较的意思。
8. "雄风":大风。
9. "危樯":高耸的船桅。
10. "横幅":风帆。
11. "涌前水":激起前面的波浪。
12. "飞蓬":疾飞的蓬草。
13. "飐滟":风吹水面的波动。
14. "稚子":孩子。
15. "鸣钲":敲击铜锣。
16. "修门":楚国的城门。
17. "江浙":长江下游地区。
18. "纵壑":指顺着水流航行。
19. "顺逆势":顺利和不顺的情况。
20. "倚伏理":道家的阴阳交替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采石遇顺风”为题,通过三问三答的方式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阐明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独特见解。首先,诗人质疑拉弓射箭的威力是有限的,即使借助工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生活中看似顺利的事情相仿,其实际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紧接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鸿鹄冲天时的壮观景象,虽然可以直冲云霄,但终因体力不支而不得不返回,这也暗示了即便是鸿鹄这样的强者,也有无法克服的难题。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讲述了他在行舟中遇到了顺风,此时的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与自由,这使得他对生活的看法有了新的思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诗人认识到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其实是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今天顺风顺水,明天可能就会遇到挫折,这正是事物的两面性。
整首诗既展示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面对顺境时,我们不应过分得意;而在遭遇逆境时,我们又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最后诗人把生活的种种变数归结为造物的安排,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境界,也是对命运的最本质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石遇顺风》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后半叶。
在创作这首诗时,袁说友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然而,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侵,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袁说友和其他文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无法施展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