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雨
雨惊鱼食钓翁归,手把丝纶下藓矶。
家在渡头冲湿去,碎声繁点逐蓑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中鱼儿受到惊吓纷纷咬钩,钓鱼的老者收起竿子准备回家。他握着钓鱼线站在长满苔藓的礁石上。渔家位于渡口旁,老者涉水过去,雨滴击打水面,发出纷乱的声音,跟随着他的蓑衣一路响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江上雨:指的是在江边发生的降雨事件。2. 丁谓: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曾担任宰相。3. 鱼食:这里指钓鱼时投放的鱼饵。4. 钓翁:垂钓的老者。5. 丝纶:一种用于钓鱼的线或绳。6. 藓矶:长满苔藓的石矶。7. 家:钓鱼者的居所。8. 渡头:河边的渡口。9. 冲湿去:因为下雨而变得潮湿。10. 繁点:密集的雨点。11. 蓑衣:用蓑草编织成的防雨衣物。
去完善
赏析
《江上雨》是一首描绘江上雨景的诗。丁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垂钓的情景:雨水突然降临,鱼儿受到惊吓,纷纷逃回水中;钓鱼人见状也收起渔具,准备回家。诗人巧妙地描绘出雨中垂钓的独特韵味,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在第二句中,“手把丝纶下藓矶”描述了垂钓者手持丝纶,从藓矶上下来的画面。这里暗示了垂钓者在下雨前就已经开始钓鱼,而突然降临的雨势让他不得不暂时收起渔具。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入微的能力。
第三句“家在渡头冲湿去”则描绘了钓鱼人穿着蓑衣,冒着大雨赶回家中。这句诗既表现了钓鱼人对家中亲人的关爱,同时也传达了江上雨势之大,使得垂钓者无法继续待在水边。
最后一句“碎声繁点逐蓑衣”更是神来之笔。诗人通过“碎声繁点”来形容雨滴打在蓑衣上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雨势之大和时间的流逝。同时,这种声音也与江面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丁谓的《江上雨》创作于宋代初年。在这一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北宋政权。然而,国家局势仍然不稳定,边疆问题频发,民生疾苦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丁谓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描绘江上细雨的景象,抒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丁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守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绵绵细雨还是滔滔江水,都代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使得《江上雨》成为了一首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