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弹琴李处士

标题包含
赠弹琴李处士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世上几时曾好古,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沉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山甫,生卒年不详,字仁夫,号浮休子,又号松竹主人。唐朝诗人。 李山甫是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著名文人,曾任御史之职。他的诗才横溢,尤以五言古诗著称,与钱起、郎士元、皇甫冉等齐名。 李山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很少,这让您白费心了。世间什么时候真正喜欢古代文化的人多呢?看起来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然而其中的美妙却被埋没了。 就像老师傅用木料精心制作出来的琴,七弦齐备,音色优美,但是能理解这等艺术的人却如伯牙和师旷那样已故去,实在令人惋惜。
去完善
释义
《赠弹琴李处士》是唐代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知音:这里指理解音乐的人。 2. 先生:指弹琴的李处士。 3. 枉用心:指李处士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弹琴。 4. 好古:喜欢古代的事物,这里指爱好古典音乐。 5. 三尺焦桐:指古琴,因为古琴用桐木制成,琴身狭窄,长约三尺。 6. 七条线:指古琴上的七个弦孔。 7. 子期:指伯牙,字子期,古代著名的音乐家。 8.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乐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李处士弹琴技艺的赞美和对其知音难觅的感慨。首句“情知此事少知音”便开门见山地指出,懂得欣赏美妙琴音的人少之又少,这无疑是诗人对知音的渴望。接下来的“自是先生枉用心”则是对李处士倾尽心力弹出的绝妙音乐的肯定。 紧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世上几时曾好古?”如今世风日下,真正愿意去聆听和学习传统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这种担忧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忧虑,更突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拯救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在描述李处士弹奏的三尺焦桐(琴)时,诗人以“三尺焦桐七条线”简洁明了地描绘出了琴的形制与线条,以此表达对琴器的赞美。而子期、师旷这两位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也因未能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而感到遗憾。 通过子期和师旷的故事,诗人传达出对知音的期待以及对传统音乐热爱的呼唤。整首诗将诗人的情感、琴艺和现实环境完美融合,呈现出一幅深沉且婉约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弹琴李处士》是唐代诗人李山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琴声的悠扬婉转,表达了诗人对李处士精湛琴技的赞美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代未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得到了高度发展。这一时期,古琴音乐成为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生际遇:李山甫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时期,他可能遇到了李处士这位擅长弹琴的朋友,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欣赏琴声之美。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时代背景:在唐朝,音乐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古琴音乐尤为受到文人的喜爱。当时有许多著名的琴师和音乐理论家,如李白、杜甫等都曾撰写过赞美琴声的诗篇。此外,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技艺,共享艺术之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