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 其二
西堂旧有牧牛图,七祖真容列座隅。虽是宗门粗浅法,从粗入细到无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西边的讲堂里,有一幅古老的放牧牛群的图画,七位祖师的真容排列在角落。虽然这是禅宗里的初级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础去深入了解并掌握所有的细节。
去完善
释义
1. 西堂:指寺院西侧的讲堂。
2. 牧牛图:禅宗常用以比喻悟道过程的图画,描绘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所悟的“牧牛十章”,包括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忘牛、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等十个步骤。
3. 七祖:这里指的是禅宗七祖神会。
4. 真容:僧人的画像或塑像。
5. 座隅:座位的一角。
6. 粗浅法:禅宗术语,指表面上看似简单浅显的方法。
7. 从粗入细:禅宗术语,指修行者从初步的领悟开始,逐步深入到细微的境界。
8. 无馀:佛教术语,指达到了完全解脱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送行顺师时对他即将进行禅修的期许与勉励。首句“西堂旧有牧牛图”描绘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画面,用“牧牛图”暗示佛法修行如同放牧,须有耐心与细心。次句“七祖真容列座隅”则强调了修行的庄严与敬畏之情。接下来的两句“虽是宗门粗浅法,从粗入细到无馀”则是诗人以自身领悟告诉顺师:佛法虽看似粗浅,但要想达到深奥的境界,就必须从简单处入手,由粗及细地深入理解,直至无所不知。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顺师结夏禅修的祝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写下了《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 其二》这首诗。当时,文彦博在朝堂担任重要职务,他关注民生,倡导节俭,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佛教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彦博与顺师交好,并在送别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时,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文彦博表达了与顺师的深厚友谊,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和对修行的尊重。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