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人对军事讨论充满热情,但他们的父亲虽然学了这门技艺,却还没有精通。
一旦失败,谁又能逃避母亲的责备呢?真可怜那四十万的无辜百姓。
去完善
释义
注释:这首诗提到了赵括,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好胜,喜爱谈论兵法。虽然他的父亲赵奢向他传授了兵法,但是他并未掌握精通。后来他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导致了四十万的士兵被秦军屠杀,这是一个悲惨的历史事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赵括为主角,讲述了他轻率谈论战争、战术不精导致惨败的悲剧。赵括的母亲曾经预料到这一结局,但她无力阻止悲剧的发生。这一战使得数十万无辜百姓成为了受害者。在诗中,作者表达了对于战争和军事理论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括》:
"一败谁言遂泗身,始知名将出韩歆。小娃蛮触何须数,独倚长缨百万军。"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宋朝徐钧创作的,于北宋末年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原大地饱受战乱之苦,外族侵略频繁,国家危机重重。徐钧作为一名儒士,对时事有深刻的关注,尤其是对国家的军事防务十分关心。
人生际遇方面,徐钧作为文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防务的忧虑和对名将的渴望。他曾在诗中写道:“报国无门空自怨,杀身成仁又何妨。”表达了自己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的中原大陆正面临着外族的入侵,尤其是金国对北宋的威胁。这使得国家迫切需要一位能指挥百万军队的杰出将领来保卫疆土,抵御外敌。因此,徐钧在这首诗中以赵括为题材,表达了他对国家栋梁之才的渴望以及对民族英雄赵括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