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兰花

标题包含
兰花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棐(1209-1264),字忱父,号竹屋,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天台,是南宋中期的著名文人。 许棐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朋友,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往来。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并不热衷于官场生涯,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竹林下松树根基的地方,我习惯寂寞与冷清,怎能与桃李一般向儿童献媚呢?我的名气足以超越《离骚》这本书,即使不在《离骚》之中,我也依然保持高洁。
去完善
释义
1. 兰:这里指兰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花朵通常具有浓郁的香气。 2. 竹底松根:这里指的是竹子和松树的根部,这里是用来形容兰花的生长环境。 3. 惯寂寥:习惯孤独寂静的生活。 4. 肯:表示愿意,答应。 5. 随:跟随,这里是被动用法,指被其他事物影响或支配。 6. 李:李子树,一种果树。 7. 桃:桃树,也是一种果树。 8. 儿曹:儿童,这里是贬义词,指无知的世俗之人。 9. 高名:高尚的名声。 10. 压尽:胜过所有。 11. 离骚:屈原的著名诗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恶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兰花》诗描绘了一种高洁傲岸的品质。诗人以兰花的形象比喻君子,强调其独立于世、不随波逐流的品性。首句“竹底松根惯寂寥”描述了兰花的生长环境——竹林和松树下,意味着它早已适应了寂寞与孤独。接着的“肯随桃李媚儿曹”表明兰花不愿像桃李那样取悦众人,显示其清高孤傲的态度。 接下来的“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则运用了屈原《离骚》这一典故来衬托兰花的品质。诗人指出,即使兰花在《离骚》中声名赫赫,它也宁愿不去跻身其中,因为它本身就已足够高洁。整首诗巧妙地将兰花的特质与君子之风结合起来,展现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花》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许棐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下半叶,即南宋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动荡,社会经济和文化却相对繁荣。 许棐(?-约1249年),字忱父,浙江安吉人,是南宋时期的文人、学者和官员。他生活在一个世家大族的环境中,家境富裕,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朝中重臣,因此他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然而,他并没有继承家族的官职,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学者和诗人。 在这段时间里,许棐的生活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之后,他在家乡开办了一所书院,教授学生,传播文化。他还曾担任过地方官职,负责处理政务,但在任期内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被免职。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观察更为敏锐,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兰花》这首诗中,许棐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品格和品位的坚守。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脱俗的品质,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