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半庵庆成诗韵
重屋祗承敬勿休,前星主鬯贰凝旒。
度筵九尺陈黄目,助祭诸王未白头。
精意已知通烈祖,仪文元不减圜丘。
两阶屡舞苗民格,何况金穰岁有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殿堂内,尊敬之声不断,前列之星主导着庄重的大典。铺着黄绸的宴会桌摆满九尺长,助祭的各位贵族还未到满头白发之龄。用心至诚,神灵已经感知得到,礼仪程序丝毫不输给祭祀天地的大典。那整齐的舞蹈,像是来自远古的智慧,更何况丰收之年富饶如金。
去完善
释义
1. "祗承敬勿休":此句中的"祗承"意为恭敬地承受或接受;"敬勿休"指对神明敬重不已。
2. "前星主鬯贰凝旒":“前星”指的是皇帝,因为在古代天文观念中,天皇大帝是北极星,象征皇帝。“主鬯”是指主持祭祀活动;“贰凝旒”指的是皇帝的副手,这里可能是指皇太子或其他重要的王公大臣。
3. "度筵九尺陈黄目":度筵为祭坛,九尺代表至高至大之意;"陈黄目"指的是黄色的祭品。
4. "助祭诸王未白头":"助祭"指协助皇帝举行祭礼的人,此处可能指的是各级官员;"诸王"则是指参加祭祀的各地诸侯。
5. "精意已知通烈祖":精意即精诚所至的意思;"烈祖"是对祖先的美称。
6. "仪文元不减圜丘":"仪文"指的是礼仪规定;"圜丘"是天子祭天的场所。
7. "两阶屡舞苗民格":“两阶”指祭坛的两侧台阶;"屡舞"表示多次舞蹈以献祭神灵;"苗民格"一词含义不明,需要进一步考证。
8. "金穰岁有秋":"金穰"指的是丰收年景;"岁有秋"即一年之中。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中,诗人王志道以庄重而敬仰的语气描绘了庆典的场景。首句“重屋祗承敬勿休”描述了对盛典的重视与尊敬。次句“前星主鬯贰凝旒”则描绘了在仪式进行中,两位重要人物庄重的神情。
接着,诗人用"度筵九尺陈黄目"来形容盛宴的规模与气派,同时又用"助祭诸王未白头"表现出了众多贵族参加此盛大典礼的场面。接下来的两句“精意已知通烈祖,仪文元不减圜丘”表达了此次庆典精神内涵深厚、仪程严谨有序的特点。
最后两句“两阶屡舞苗民格,何况金穰岁有秋”则以苗民的乐舞盛会比喻庆典的热闹气氛,并进一步暗示盛世的丰收年景。全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庆典的热烈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祝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半庵庆成诗韵》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爱国将领陆游的诗歌作品。这首诗作于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前后,正值陆游闲居山阴故里期间。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陆游的个人经历颇为曲折。他在庆元二年(1196年)罢官,之后在山阴闲居长达五六年之久。这段时期,他寄情山水,广泛结交朋友,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事纷扰的超脱态度。
同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些现象。自宋高宗以来,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士人阶层的生活日益富裕。然而,朝廷政治腐败,金国对北方领土的侵略,使得南宋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陆游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