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簿送梅 其六
花底莓苔蒲树丫,翠翘玉珥碧襦纱。
靓粧雅器鸣琴友,不向朱门听鼓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花之下绿苔蔓延,蒲树挺拔参天,翠鸟轻啄如翡翠般闪亮的羽毛,小船荡漾在碧水之上,犹如穿着翡翠般碧绿的纱衣。美丽装饰与雅致器皿相得益彰,伴着悠扬的琴声,与知音共赴美好时光。这里没有繁华的朱门和喧闹的鼓角,只有宁静致远的诗意生活。
去完善
释义
花底:这里指花朵的下面,即梅花的根部。
莓苔:一种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常用于形容湿润的环境。
蒲树丫:蒲树的树枝。蒲树,又名水松、水杉,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树木。
翠翘:绿色的羽毛或装饰品,这里用来形容蒲树的叶子。
玉珥:玉器上的耳环,这里用来形容蒲树的果实。
碧襦纱:绿色的麻布衣衫,这里用来形容蒲树的树干。
靓粧:指女子打扮得漂亮。
雅器:指高雅的器物,这里用来形容古琴。
鸣琴友:指弹奏古琴的朋友。
朱门:红漆的大门,古代常常是富贵人家住宅的标志。
鼓笳: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用来形容喧闹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和高簿送梅 其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姿态和品格。首先,诗人通过“花底莓苔蒲树丫”这一句展现出梅花在春天盛开时的景象,花下的地面被青苔覆盖,而蒲树在旁边伸展着枝叶。这句诗以细腻的自然描绘突显出梅花的美丽与生命力。
接下来,“翠翘玉珥碧襦纱”一句则以生动的比喻刻画了梅花的形态特征。“翠翘”形象地描绘出梅花绿叶中夹杂的嫩枝;“玉珥”则比喻梅花的花萼如镶嵌了珠宝般闪闪发光;“碧襦纱”则生动地勾勒出花瓣那薄如轻纱的质感。这样的描绘使梅花具有了高贵而优雅的气质。
在第三、四句“靓粧雅器鸣琴友,不向朱门听鼓笳”中,诗人赋予了梅花一种高尚的品质。他以“靓粧雅器鸣琴友”来赞美梅花的孤傲与脱俗,意指梅花的美艳不需倚靠浓妆和华丽的器具,它自有淡雅的气质和婉转的风韵。同时,诗人又借“不向朱门听鼓笳”强调梅花不求荣华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总的来说,《和高簿送梅 其六》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深刻的喻义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梅花画卷,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高簿送梅 其六》是南宋诗人王志道的作品。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王志道的生活颇为波折。他曾历任县令、知府等官职,但因官场黑暗,多次遭贬谪。他的诗作多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在《和高簿送梅 其六》这首诗中,他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屡次南下侵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文化界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人墨客纷纷以诗画寄情,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志道作为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