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江曾元英赴太学补 其二
万物不移三百篇,得鱼固自久忘筌。
绪余一醒冬烘眼,快著长安得隽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事万物皆有其固定不变的原则,就像有三百篇文章等待我去翻译一样。当我得到了好的方法,我就能轻松地将古文翻译成优美的现代语言。一旦思路清晰,曾经糊涂的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可以更快地为我所用,如同驾驭骏马一般地写作,充满了动力和灵感。
去完善
释义
1. "石江":这里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2. "曾元英":诗人的朋友,此行他要去太学读书。
3. "三百篇":这里指的是《诗经》中的作品数量。
4. "得鱼固自":比喻诗人得到学问就像渔民捕到鱼一样。
5. "久忘筌":筌,捕鱼工具;这句诗表明诗人已经忘记了获得学问的具体过程。
6. "绪余":指剩余的东西,这里指知识的碎片。
7. "冬烘眼":形容目光短浅的人,这里指对知识一无所知的人。
8. "长安":古代中国首都,这里是喻指文人士大夫聚集之地。
9. "得隽鞭":骏,良马;鞭,鞭策;这句话意思是能得到良马,速度更快。这里比喻取得功名可以加速前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曾丰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首先,诗人强调了“万物不移三百篇”,意味着诗歌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如同捕鱼需依赖渔具,而渔具(筌)的重要性在获得鱼儿后会逐渐被遗忘。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中技巧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技巧是必要的,但不应过分追求,而是要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实质。
接着,“绪余一醒冬烘眼”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通过诗歌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就像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驱散阴霾,使人们睁开被蒙蔽的双眼,看到事物的真相。这里的“绪余”有延伸、推广的含义,表达诗人认为诗歌具有开阔视野、启发思考的作用。
最后,“快著长安得隽鞭”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未来的期许和祝愿。这句话意味着希望诗歌能够像骏马一样,用它的速度和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使诗人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送石江曾元英赴太学补 其二》,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阶段。
诗的作者曾丰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但始终坚守信念,勤奋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选拔和培养国家官员的重要场所。能够进入太学深造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曾元英即将赴太学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因此,曾丰在诗中表达了对曾元英的期许和祝福,希望他在太学中学有所成,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